{SiteName}
首页
斜视弱视
远视弱视
弱视专家
孩子弱视
弱视矫正
预防弱视

学习如何去看

当你从音乐课上把孩子拖出来,又把他塞到游泳课时,你是否曾有那么一刻停下来想过,不用带孩子去参加视力康复训练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学会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脑区之间的协同运作。它依赖于经验:如果孩子的眼睛出现问题,就会影响视力。不过大多数家长几乎从未意识到孩子能够正常地看见东西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虽然不需要家长的特别辅导,孩子就能够看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生下来就会看。事实正好相反,如果一个成人的视力与新生儿差不多(即正常人视力的1/30),就会被法律界定为盲人。婴儿最初的视觉敏锐度只有正常成人的1/40,要到6岁的时候才能赶上成人的水平。

跟孩子其他方面的脑发育类似,视力成熟也是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结果。在视觉发育方面,所需要的视觉经验对于那些视觉器官正常的孩子来说随处可得。这种脑的自我构建过程是孩子早期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不是什么个别现象,也是大多数孩子最后能够很好地适应周遭环境的一个关键原因。

虽然你看到的物体图像严丝合缝,其实它是通过十几个相甄连接脑区的神经活动重构出来的。每一个脑区都专门加工图像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这些脑区形成了两条主要的神经通路:一条是负责加上“在什么地方”的通路,这条通路形成得较早,由加工动作和空间皮层区域组成。另一条是负责加工“是什么”的通路,这条通路评估物体特性(包括形状、颜色和图案结构)。从视网膜开始的信息传递要经过一系列的连接,经过丘脑来到初级和联合视觉皮层,再由“在什么地方”和“是什么”两条通路向其他脑区传递。因此两条神经通路就是从初级视觉皮层和联合视觉皮层开始分开的。两条通路虽然涉及不同的脑区,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沟通”。

这些皮层区域在孩子刚出生时都没有发育成熟,因此新生儿的视力非常差,他们看到的东西跟成人完全不同。新生儿主要依赖于大脑皮层下的脑区组成的神经通路来加工信息。上丘是位于中脑的一个区域,控制视觉运动反射(例如有东西在眼前闪过时,人们会不内自主地躲开)和眼睛的某些运动。

出生第二个月,孩子的视觉皮层开始发育成熟。它开始接管原来大脑皮层下神经通路的功能。这个过渡通常并不是那么顺利。在这个阶段,很多婴儿都会表现出“强迫式注视”,即一旦有什么东两吸引了他们注意,他们就开始目不转睛地盯着看,有时候会持续半个多小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大脑皮层下控制眼睛运动的神经活动受到了视觉皮层的抑制。

在婴儿两三个月大之前,他们的眼睛对物体运动轨迹的追踪是通过一跳一跳的运动来实现的,这种模式称作眼跳。到了两三个月大时,大脑皮层开始成熟,从而使婴儿的眼睛能够平顺地跟随移动的物体。在出生后的头三个月里,婴儿还会遇到一个困难,他们很难把注视点集中到远处的物体上,所以他们只能看附近大约20~80cm之内的东西,包括自己的身体和父母的面孔。

婴儿的视觉系统中,发展最快、功能最完善的部分是对运动的感知能力。4周大的婴儿几乎就能像成人一样发现在某个固定位置闪烁的东西。到2个月时,他们能够发现的闪烁频率就跟成人基本一样了。要想判定运动的方向,就必须把空间中发生变化的位置与相关的时间结合在一起分析,这种能力大概出现在7周大的时候。到了20周大的时候,婴儿就能够分辨不同速度的运动。在3-5个月大时,婴儿感知大尺度运动模式的能力(例如坐在行驶中的汽车里,透过挡风玻璃看外面的雨)开始快速发展,之后会持续缓慢发展,直到儿童期中期。这种运动加工能力是最容易出现异常的,在某些有发展性障碍(如阅读障碍和自闭症)的儿童中,这种能力就受到了损伤。

婴儿视力受到视网膜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成熟程度的制约,二者负责把光学信号转换成神经信号。其中,椎体细胞对颜色更加敏感,成熟得也更快。婴儿刚出生时几乎不能感知色彩,到4个月大时,就和成人一样了。杆体细胞对颜色不敏感,对光线较弱条件下的光子敏感(这是为什么在黑暗环境下看不到颜色的原因)。新生儿的周边视觉比中心视觉强,既因为视网膜周边的锥体细胞更成熟,又因为视网膜周边区域细胞跟大脑皮层下视觉区的联系更紧密。

由于婴儿偏好图案,所以很容易测量他们的视敏度。只要观察嬰儿注视图案和纯灰色背景的时间,就能发现婴儿是否能够区分图案和纯灰色背景。在3个月大时,婴儿的视敏度只有成人的2%,这意味着婴儿将很难区分不同的灰色色阶,好像隔着大雾观察外部的世界(儿童玩具都要有对比鲜明的黑白图案)。

在深度知觉方面,双眼需要协调工作。例如,当你闭上一只眼睛时,穿针引线就变得非常困难了。两只眼睛的视野并不完全重合,二者的差异大小取决于头的大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脑通过视觉经验来区分两只眼睛看到的东西。新生儿几乎没有深度知觉,不过婴儿同时利用双眼的能力发展迅速,到了4个月大时就基本成熟。

从出生开始,婴儿就对人的面孔感兴趣。婴儿对大约20厘米远的物体最能聚焦,这恰好是喂奶时父母的脸跟嬰儿眼睛之间的距离。非常小的婴儿会注视所有出现在恰当位置的、圆形的、有“两只眼睛”和“一张嘴”的东西。到四五个月大时,他们能够区分人脸和其他东西了。这种变化反映了梭状回面孔识别区(位于颞叶皮层,婴儿2个月大时就偏好面孔加工了)发育的成熟。这个专门化的脑区使普通成年人能够检测到不同面孔之间的细微差别,而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也做不到这一点。

很多视觉功能的发展都需要在敏感期里接受视觉经验的刺激。在大脑皮层发育的早期,化学递质会引导从视觉区投射出来的轴突到达适当的目标区域。它们会形成很多的突触连接,其中很多连接都是成人的脑不需要的。之后,神经活动的模式控制着轴突的伸缩和突触的修剪。这些精细的调整使神经细胞之间能够正确连接。在初级视觉皮层,突触的数量在孩子8个月大时最多,在儿童期中期开始下降。不同脑区发育的速度不同,所以,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的视觉丧失会带来不同的后果。

出生就患白内障婴儿的视敏度始终停留在刚出生时水平,直到通过手术治疗之后眼睛功能才得以重塑。但是即便经过手术,其视力也难以完全恢复。如果孩子在出生后3-5个月里被剥夺视觉经验,到5岁时,其视敏度仅有正常水平的1/3。比较晚(4个月~10岁)出现白内障的儿童,并平均持续两三个月,最终也会有视敏度的永久性缺陷,跟一出生就患有白内障儿童相比,他们的状况稍好一些。出生后头3个月里出现白向内障会使整体运动知觉受到影响。

视觉经验也会影响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的面孔识别能力的发展。婴儿6个月大分辨不同猴子的面孔能力跟分辨人的能力一样好,但是到了9个月大时,他们分辨人面孔的能力变得更好,却失去了分辨猴子面孔的能力。在6-9个月大时,婴儿开始更善于分辨本民族人的面孔,而分辨其他民族人的面孔要费劲儿一些。这因为大多数婴儿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本民族的人,而接触其他民族人的机会要少一些。这个过程包含了经验对突触连接的修剪,从而使神经细胞的感知能力适应特定的环境特征。

我们的能力是一环套一环地发展起来的,小时候感官经验在敏感期里被剥夺会在将来引起能力的严重下降。这也意味着,后来发展起来的视觉能力比那些早期发展起来的能力更容易受到损伤。例如,婴儿2岁时才能区分细条纹和纯灰色背景,即便如此,在刚出生到6个月大期间患有白内障的婴儿永远都没办法发展出这种能力,这是因为他们的视觉皮层已经受到了无法修复的损伤。

孩子小时,父母要特别小心地保护好孩子,避免发生感官经验被剥夺的情况。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白内障,弱视或者斜视,会影响婴幼儿接收充分的视觉经验,从而进一步影响其视觉系统正常发育。斜视是指两只眼睛不能朝着同一个方向看,这会影响到双眼视力的发展。弱视是指两只眼睛看起来都是健康的,但是其中一只眼睛的视力比另一只差很多。这可能是由一只眼睛斜视、近视或者远视引起的。

例行宝宝健康检查能发现绝大多数此类问题,如果发现孩子患有视觉缺陷,尽早治疗会减少其对孩子大脑的长期影响。弱视治疗,戴上矫正眼镜是第一步。因为这种方法能够解决约1/4-1/3此类孩子的问题,对其他孩子的视力也会有改善作用。第二步是在另一只视力较好的眼睛上戴上眼罩,从而迫使视力较弱的那只眼睛加工更多的视觉信息。对于所有的早期视觉问题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早点儿行动起来。行动得越早,造成的损伤就越小。

实用技巧——多去户外玩,少得近视眼

近视眼既受遗传影响(遗传率大约为80%),也受环境强烈影响。近视眼的发生很好地显示了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近视眼是指眼睛晶状体聚焦的焦点位于视网膜的前方,而不是恰好位子视网膜上,从而导致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比较模糊。

近视眼的发生率在各个地区差别很大,例如在所罗门群岛,近视眼的发生率只有2%-5%,而在新加坡华裔学生中,近视眼比率高达90-95%。并且在很多国家,近几十年来近视眼的发生率都在显著升高。

随着孩子的眼睛逐步发育,晶状体聚焦的能力需要跟上双眼瞳孔和视网膜之间距离的改变,从而保证将图像聚焦在视网膜上。如果这个距离不对,就会发生近视或者远视。

户外活动时间较多的孩子发生近视的可能性较小。在澳大利亚悉尼和新加坡的6-7岁的华裔儿童中,悉尼儿童发生近视比率是3.3%,而新加坡儿童则是29.1%。悉尼华裔儿童每周户外活动平均时间为14个小时,而新加坡儿童户外活动每周只有3个小时。

至于孩子在户外到底干什么,似乎不是那么重要。研究发现,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比活动1小时发生近视的风险低4%。室内活动对改善视力没有效果。

户外充足光线比室内较暗光线更容易促进瞳孔和视网膜之间形成适当的距离。脑在进化时,孩子都是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现代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一些不可预计的后果,因为我们的脑不得不去适应一个跟基因形成过程中的环境完全不同的环境。

现代生活正在改变我们的脑

数千年来,孩子们的成长经历了大致相同的环境。婴儿能够听见父母和其他大人们的谈话,可以看见各种各样、五颜六色还能移动的物体。每天太阳升起,阳光照耀;最后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我们的脑在进化过程中充分适应了这些情境。

可是农业社会之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并且在很多方面被人类所掌控,这导致上述事实变得极不可靠了。那些对我们发育必不可少的经验缺失之后,会发生什么呢?

人工光源的亮度要比自然光源差很多,而且对眼睛发育过程中双眼间距和晶状体聚焦的正常配合产生了影响;食品店里加工过的食物跟我们祖先吃的食物相比,既没有纤维,又没有什么营养,并且成分也很单调。脑曾在进化过程中努力寻找糖和脂肪,这是因为这些东西在早期进化过程中很难得到,但是现在,这些东西随处可见。这些饮食方面的改变是导致肥胖和某些癌症的因素之一。

基因和环境效应二者相互交织、难解难分。进化使得我们的基因适应了过去的环境,就导致这些基因不能跟当代的环境有效地互动。这并不是说现代生活不好,我们的基因有错;只是二者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很好地配合。某些特定的基因会跟某些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不好的结果。基因或者环境任何一方的单独变异都不会导致这种结果。因此,这种结果是二者共同带来的。

盛京孔子学堂宣传片之——

《不同的教育不同的人生》

相关阅读

01、人类需要奇迹——水晶大教堂与文礼书院

02、中国的哈佛、当代的岳麓——文礼书院!

03、这个社会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

04、教育的出路——直面“钱学森之问”!

05、中国人为什么要读经?!

06、为什么读经可以让一个孩子聪明?

07、儿童读经与幼儿园教育的区别!

08、读经教育与德行教育的区别!

09、语文教育的根是什么?读书最重要!

10、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

11、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修行!

12、不障碍孩子——教育的根本之道!

13、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要家长做什么?

14、读经故事——孙佳慧的文礼之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roulz.com/hzrs/1431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