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转载好文一篇。请大家先看原文,再看后面我的观点:
原文作者:周行涛
说起近视,我国大概没有什么比「假性近视」这一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了。
我总能从带孩子来就诊的家长口中听到类似的问题:「假性近视」能治好吗?「假性近视」会变成「真性近视」吗?「真性近视」是真的治不好吗?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疑问都有个前提,那就是许多人已经默认「近视有真假性之分」。然而,这其实是已在国内流传半个世纪之久的「假性近视」谬论。
近视,没有真假之分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青少年群体会先有一个「假性近视」的阶段,此时近视度数一般较低,可以通过非手术的治疗手段恢复视力。如果没有正确地干预治疗,就会发展成为「真性近视」,再无回头之路。因此,真近视之前的假近视治疗就显得非常关键。
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正如风靡一时的「网红眼药水」来自日本一样(注意:不推荐非医生指导下使用),「假性近视」概念最早由前苏联学者提出,此后日本学者受其影响展开研究。
日本历史上确实有近视率下降的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小学生近视率由年32%下降到年17%,但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学习时间减少,用眼强度降低。
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发表多篇「假性近视治疗」相关论文,虽然这些治疗方法后来被证明无效,但「假性近视」一说就此进入我国。
然而,无论是目前我国采用的《疾病分类与代码GB/T-》,还是国内新农合ICD-10标准编码、国际ICD-11疾病编码,都没有「假性近视」名称。
医学上定义的近视就是近视,与其他疾病诊断一样,无需且也从不强调「真性」。
《疾病分类与代码GB/T-》截图
「假性近视」一词存在歧义,严谨的表述应为「调节性近视」,指用眼过度后睫状肌出现调节痉挛。
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眼睛疲劳的状态」,它不仅存在于近视眼,远视眼、正视眼和正常眼中也都有可能存在,通过适度休息就可以缓解。
「假性近视」贩卖的是焦虑
为何「假性近视」一说能够如此深入人心?我想这和大众的焦虑心理、商家应运而生的牟利宣传有关。
首先,我国社会普遍存在对近视的焦虑感,近视患者在婚恋、求职、升学、特殊岗位等仍有可能受到制约甚至隐性歧视。
人总会本能地抗拒「得病」的概念,希望那些疾病、困苦离自己都能远一点、再远一点。如果能有一个从假到真的演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间能存在好转的可能,人们从心理上则会更容易接受一些。
「假性近视」的说法,恰恰扮演了那一道心理缓冲的角色。
另一方面,我国近视诊疗的研究与科普领域仍存在空白。
据估计,年我国近视总人数将达到7亿,年全球近视将增至47亿以上,占世界人口近一半。当前已近视呈现低龄化、重度化、发展快、程度深的趋势。但关于近视诊疗的研究却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大众的疾病焦虑与专业研究的不足,为「假性近视」之说留出了市场。
部分商家通过模糊近视的概念,推出五花八门的假性近视治疗仪和训练机构,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主打口号就是「假性近视可以治疗」。
患者交钱后接受「治疗」,以为视力真的恢复了,近视也被治好了,其实只是通过适度休息,把痉挛、疲劳给消除了。
不难看出,「假性近视疗法」其实贩卖的是焦虑,治的是人心。
号称能够矫正「假性近视」的治疗仪
近视防治千万条,科学防治第一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对专业知识较不了解的普通大众,有小部分临床医生也对「假性近视」之说深信不疑,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过一些「研究」,发明出如、地巴吐、丹参、新斯的明、维生素K3、麦得林、后马托品、烟酸、新福林、异可利定、樟柳碱等等各类疗法。
然而,虽然这部分「假性近视」奉行者热情很高,但仅凭满腔热忱是行不通的。这些治疗「假性近视」的方法、措施、器械、药物,大多数疗效并不确切,甚至连基本科学性都没有做到。
对于医生而言,我们当然希望能够让每个人都摆脱近视的困扰。但科学道路千万条,没有一条是捷径。
对于患者而言,近视防治千万条,科学防治第一条。如果就诊发现存在近视,那么听从医嘱,进行生活方式、配镜、药物等干预,才是最正确、最省钱、最防骗的选择。(责任编辑:陈以寒、刘昱)
本文作者周行涛,复旦大医院副院长,视光学与斜弱视学科主任,中华眼科学会角膜组委员和视光学组委员致谢:本文经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美视美景眼科中心业务院长,上海眼视光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梅颖副主任医师交叉审核关于近视你可能还想知道这些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全文转载至此。对于此文,我想补充我的观点:
“假性近视”一词确实深入人心,以至于临床医生在解释病情的时候也很喜欢用这一个词。相对于正规的叫法“调节性近视”或“调节痉挛”,“假性近视”显然更能让家长理解。虽然通俗易懂,但这个名词的弊端是,降低了家长对于近视的警惕性。
要知道,调节性近视的发生率很低。国外曾有研究表明这类“近视”只占全部近视的万分之几(没空去查证,可能有偏差),国内的话经验上判断可能比例会比国外高些,但也绝不会是多数。
也就是说,如果以“老天爷的视角”观察,发现一个眼科医生的近视患者中,被诊断为“调节性近视”的患者比例很高,可以认为这个医生的判断是有问题的。很多医生压根就没去判断,初发近视的,直接先按“假性近视”处理了。
可惜,作为一个个体,患者是很难知道医生的判断有没有问题的。再说了,即使知道“假性近视”的可能性不高,很多家长也会宁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就是那少数“幸运”的人。这也是很多医生无奈地,先按“假性近视”处理的原因之一。
真的幸运吗?
假性近视,按理说是可以恢复的。可是临床观察看来,有过“假性近视”的人,后期发展为“真性近视”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
为什么?
因为绝大多数时候,假性或真性近视的重要诱因,即近距离的用眼习惯,是没有得到改变的。
作为家长,先问问自己:你成功地纠正了孩子的不良用眼习惯了吗?你意识到为了孩子更“好带”就放纵孩子玩手机的后果了吗?你又愿不愿意把成绩看得不那么重要,让孩子少读点书,多出去玩呢?
不愿意,也没问题。我之前在《近视和高学历,选哪一个?看我的经历能否给你启发》就已经和大家讨论过这个问题。
作为家长,清楚地认识到你现在的选择可能造成的后果,并采取积极科学的措施预防这些后果,就已经非常优秀了。不必去强求“不近视”这种只有少数人能实现的愿望。
也只有这样坦然的家长,才不会陷入对“假性近视”的幻想之中,不能自拔。
是时候,为了孩子的眼睛健康,补补课了!
关于近视等视光问题:
视力表最小一行都看得清楚,你以为近视就消失了吗?
医生关心戴镜视力,大家却执着于裸眼视力
户外活动防控近视,就是遛遛娃这么简单?
控制近视的阿托品成代购热门:是福还是祸?
角膜塑形镜(OK镜)控制近视,你问我答!
除了OK镜阿托品,其他控制近视的办法
有人拒绝散瞳,有人要求散瞳,大家顾虑什么
孩子戴眼镜之后,到底还能不能摘掉?
近视不可怕,戴眼镜也不可怕,可怕的是……
近视度数不高,测了眼轴,医生却说是“高度近视”
其他眼睛问题:
受眼科医生欢迎的参天滴眼液,不是你海淘的那些!
熊孩子眼睑裂伤就医指导
狗咬了眼睛,该怎么处理?眼部能打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吗?
孩子被打伤眼睛,要做的是这些
学校体检真的能看出沙眼?哪来这么多沙眼?
眼睛不舒服能远程问诊吗?
什么?顺产还是剖腹产,竟然会影响孩子的眼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