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眼科医生现在都相信,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会导致眼轴发育。真的吗?为什么?
所谓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问题,其实是在讨论像面结构参数与视网膜的位置关系。像面结构参数是高等几何光学中最复杂的题目。大多数“专家”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的理解都是在场曲层面,事实上像面结构参数,或者说像差特征曲线,是有三个研究层面。
第一层面是高斯光学层面,就是petzvalc场曲层面,就像高斯光学是纯概念的东西,petzval也是高斯光学范畴,不能用于应用光学实践。
第二层面是基于细光束的像面结构参数,那就是要纳入简单像散系数,包括弧矢和子午像面的关系和调整。
第三层面是基于宽光束成像的像差特征曲线研究,那是非常贴近物理光学的高级几何光学研究。
当然如果继续深入就是物理光学,要把辐照度和色像差纳入研究,更好地讨论弧矢和子午像面间的辐照度分布函数。
根据我们的研究,想控制眼轴发育,或者让视网膜和巩膜整体获得更好的辐照度。那么像散系数要越大约好。像散系数大了,从子午和弧矢像面中央剖面与视网膜和巩膜的中心剖面重合度越高,同时子午和弧矢像面的距离越大,视网膜和巩膜整体辐照度也会越高。
相对于RGP矫正,框架镜负片都会导致人眼像散系数大幅度减小。而框架镜正片都会导致人眼像散系数大幅度增加。所以就形成一个临床现象,用框架镜负片矫正近视,眼轴长得更快。用框架镜正片矫正远视,眼轴长得非常慢,非常不利于远视性弱视的治疗。
目前市售的一些周边离焦框架镜,有的像麻子点一样的镜片,其实是在诱导不规则像散,通过这种手段来增加像散系数。但框架镜上设置离焦,作用微乎其微,因为转面系数太小。
事实上是可以通过光学计算和设计,对框架镜进行光学改造,来实现可控的可度量的大幅度的像散系数增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