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23日下午,第十期科研例会如期召开,侯方老师、郑晓波老师出席了本次例会,吕帆老师及其他无法现场参会的老师和同学本次也通过网络直播(内部调试阶段)的方式实现了远程参会。
本次例会由近视与视功能课题组和视功能损伤与修复课题组带来了三场精彩的文献分享。
Part
1
近视发生预测模型的建立
汇报人:叶莹莹(近视与视功能课题组)
研究背景:
近几十年来“近视潮”在全球范围出现了不同水平的蔓延,在东亚地区更是急剧增加,甚至达到流行病的程度。近视的光学矫正和眼保健费用巨大,高度近视也是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不可逆转的致盲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近视的预防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已出现多种有效的近视控制手段,如低浓度阿托品、OK镜、周边离焦镜片等。若后续应用扩展到近视预防或出现其他近视预防新方法,那么准确预测近视的发生、明确具有近视发生高风险的目标儿童将意义重大。
临床预测模型的基本概念:
临床预测模型:指利用数学公式估计特定个体当前患有某病或者将来发生某结局的概率,是精准医学、个性化医疗的体现。分为诊断模型(横断面研究)和预后模型(队列研究)。
临床预测模型的研究思路:
1.研究问题的确立与研究类型的选择;
2.设计与实施、数据管理与质控;
3.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筛选预测因子:基于文献报道、统计方法、医学认知(采用向后法、向前法、逐步法、LASSO回归);
2)选择模型类型:Logistics回归、Cox回归、机器学习等;
3)拟合预测模型;
4)评估模型性能:区分度、校准度;
5)呈现预测模型:数学公式、评分概率对照表等。
4.临床预测模型的验证:内部验证(可再现性)和外部验证(外部适用性);
5.临床预测模型的应用与影响评估:是否改变了医生/患者的行为,改善患者的结局和成本效应;
6.临床预测模型的更新
现有文献研究结果总结:
郑晓波老师:
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对于样本量有无具体要求以及如何保证样本量;若未知现有数据满足何种类型的模型,如何找到拟合度最高的模型?是否可以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
侯方老师:
不同研究模型的预测效应之间的区别主要来自关键变量还是来自模型本身?对于现有的研究数据是否有最好的模型?
Part
2
基于角膜屈光力的角膜塑形镜近视控制效果研究
汇报人:潘一果(近视与视功能课题组)
研究背景:
近视为世界性高发眼病,年全球近视患病率为28%,预计至年全球近视患病率将上升至49.8%,高度近视患病率将达到9.8%,近视的防控显得日益重要。
目前在临床上,各浓度阿托品与角膜塑形镜(OK镜)均有较好的近视控制效果。但不难发现,仍有一部分接受OK镜治疗的儿童的近视控制效果不佳。如果可以在治疗早期发现这个问题,并加以干预(如联合应用低浓度阿托品和OK镜等),或许可以使其近视控制效果提升。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某些检查在治疗早期就对其远期效果进行预测呢?
研究现状:
周边离焦假说:佩戴OK镜后周边相对中心的远视性离焦将变成相对近视性离焦,可能延缓近视进展。
近视眼屈光状态:佩戴OK镜后角膜屈光力的变化,配戴0K镜后患者中心屈光度发生远视漂移,周边屈光度发生近视漂移;与此匹配,角膜地形图可以相应观察到角膜中央部屈光力减小,中周部屈光力增大。既往研究表明OK镜的塑形过程需要7到10天,以后基本稳定,在每天摘下角膜塑形镜后8-10小时测量屈光度,发现角膜屈光力在戴镜1个月已趋于稳定。是否可以用戴镜1个月后的角膜地形图数据代表配镜后的稳定状态,从而作为近视控制预测指标?
相关研究:
(1)CornealPowerChangeIsPredictiveofMyopiaProgressioninOrthokeratology
结论:OK镜治疗后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沿特定轴线变化幅度较大的受试者在24个月内眼轴延长较慢,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在周边视网膜上诱导更多的相对近视性离焦来实现的。
(2)CentralandPeripheralCornealPowerChangeinMyopicOrthokeratologyandItsRelationshipWith2-YearAxialLengthChange
结论:OK镜治疗后角膜SCPC变化较大的受试者在24个月内眼轴延长较慢,这可能是因为眼轴延长受视网膜离焦轮廓改变程度影响。
思考与讨论:
佩戴OK镜早期的角膜相对屈光力或许可以作为其远期近视控制效果的预测指标之一。
现已开展①横断面研究:角膜相对周边屈光与视网膜相对周边屈光的关系研究;②纵向随访研究;角膜相对周边屈光量对OK镜近视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
郑晓波老师:
希望同学们在讲述的时候可以层层递进,重点明确,同时和听众们有更加良好的交流互动。
Part
3
临床已治愈弱视单眼和双眼功能的系统性研究
汇报人:陈世佳(视功能损伤与修复课题组)
研究背景:
弱视治疗成功的金标准是弱视眼视力的完全恢复。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弱视患者接受治疗后仍然存在许多视功能不足,包括对比敏感度(尤其是在高空间频率下),静态调节,对侧眼缺陷以及眼-手协调方面。先前大多数关于已治愈弱视的研究都集中在弱视眼的单眼功能,比如视力和对比敏感度。由于通常我们在测试弱视眼的单眼功能时,都会将未测试的眼睛进行遮挡,那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眼间相互作用已经被降到了最低。因此,当已治愈弱视的两只眼睛都打开,以相似的亮度呈现并相互影响时,他们看似正常的单眼功能在日常功能中不一定是正常的。
研究方法:
通过以下指标对“已治愈”弱视的单眼和双眼视功能进行系统评估:视力,对比敏感度,立体视,四点灯,双眼相位整合,双眼竞争,眼间总和比等。
研究结论:
对于临床“已治愈”弱视患者,尽管长期遮盖治疗可以恢复弱视的某些视觉功能,包括视力,立体视和低空间频率的双眼竞争,但许多其他双眼视觉功能仍然存在缺陷,比如高空间频率下的双眼竞争,眼间总和比和双眼相位整合。结果表明,弱视的遮盖治疗不足以恢复弱视的所有视觉功能。结构化的单眼和双眼训练对于完全恢复弱视的视觉功能是必需的。
侯方老师:
研究中是否设立正常对照组;所有弱视患者都是由于屈光参差吗?这篇研究是关于心理物理学,在神经机制方面是否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探究?
例会小结:
近年来“近视潮”涌现,因其并发症众多,矫正耗资巨大,如何有效地防控近视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本次例会的前两场汇报针对近视的预测和控制进行分享,可以结合多种临床方法的近视预测模型是精准医学、个性化医疗的体现,对于准确预测近视的发生,明确具有近视发高风险的目标儿童,尽早给予相应的干预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佩戴OK镜后的角膜地形图参数研究,或可成为远期近视控制效果的预测指标之一,通过治疗早期的角膜周边屈光力来预测其近视控制效果,并及时做出治疗方案的调整,为近视防控增色添彩;第三场则对于临床已治愈弱视的各种视觉质量做出评估,为实现弱视眼的完全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撰稿仵颖颖
编辑郑晓波辛越
下期预告
近视防控与视觉康复课题组眼生物力学实验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