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汤锅分类
汤锅特点
汤锅用途
汤锅优势
汤锅介绍
汤锅发展

宿州独有的风味小吃油茶,是用来泡油条吃

原题:《老宿县舌尖上的油茶

王桂田》

油茶,不是茶,严格说起来,应该是一种食用“高汤”,是人们用来泡油条和吃包子馒头时喝着的,用来软化包子馒头的一种食物。

油茶,既然是人们喝着的一种“高汤”,那味道,也就自然会被人们那“挑剔的嘴”,要求得十分味美了,所以,那油茶里也就囊括了很多食材了,光调味料就有十多种,这些调味料会被装进一个纱布袋里,放进汤锅里先熬,这熬调味料的汤水的多少,还是要由盛装油茶容器的大小来决定的。先熬制调味料的火候,也还是不能太大的,要细火慢熬,充分熬出那调味料里的味道,之后,再按顺序加入食材。

油茶的主要食材,便是芝麻,面粉,花生,以及大豆制作出来的豆皮,这些食材的每一种,都还是要进行先加工的。

面粉要先和成面团,之后再把面团在水里洗,洗成面筋和面水备用。芝麻,花生也要先铁锅里炒出,这炒出的花生要即不能焦糊,还要油光发亮,香味四溢,之后再把这炒出的花生,揉掉薄皮,独留那焦黄了的花生瓣,这样的花生,放进油茶里,才不会出现胖大变味,才会继续保持那炒出的花生香味。豆皮更是要油里炸出,炸至焦黄。这些材料都备齐后,然后就可以熬油茶了。

熬油茶时,调味料水里,要先放进去炒出的花生瓣,再把洗出的面筋撕成薄片,丢进开着的调味料锅里,这面筋片还不能一次丢太多,要一点一点的丢,同时还要始终保持那含有调味料的水是开着地,只有这样,才能让开水里的面筋片,不至于粘连在一起,之后,更要大火烧开那加了面筋片的锅,再一勺一勺地加入洗出的面水,加面水时,还要用桂皮树枝杈做成的长木棍,快速不停地搅拌,不搅拌那面水,极易沉淀糊锅。面水加入的多少,还要视油茶锅里的粘稠度而定。再之后是放进炸出的豆皮,放进豆皮后,就要小火温着了,保持似开不开的状态,温上半个小时,最后是添加上食盐,撒上炒出的芝麻这些,这样油茶就做好了,后面就是装壶售卖了。

油茶壶,并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茶壶酒壶那样的,而是一种厚厚的,“超大大鼓”那样的大肚子容器,上面是一碗口大的盖,旁边还有一擀面杖粗细地长嘴。上面碗口大的盖那里,是把油茶加入进壶里的通道,滚烫的油茶就是从那里,一大勺一大勺地加入进去的,之后盖紧盖子。

旁边的长嘴是用来给顾客倒油茶用的,长嘴很长,制作起来也是很有讲究的,那长嘴,不但要由粗慢慢地收细,上翘的壶嘴处,还要和油茶壶盖那里等高,嘴上还要用枣木塞塞着,这样好能让壶里的热气,不至于外溢。

由于老宿县的油茶由来已久,这油茶壶和运输的工具,各个时代也是不尽相同的。

早先的时候,那油茶壶是木制的,是用木片加工制作而成的,那样的油茶壶虽然和现在的油茶壶,式样是一样的,都是大肚子,但没有现在的油茶壶这么大,那时卖油茶,也还是要用扁担挑着去售卖的,卖油茶的担子上,一头挑着油茶壶,一头挑着个筐,筐里放个带有盖子装满水的桶,桶旁码着碗。那时候,这样的卖油茶行为,是没有筷子或是勺子的,做油茶的师傅,是会把这油茶做得,不需要用这些工具,就能把油茶直接喝进嘴里去的。

那时候,卖油茶的师傅,也是会搭配着油条卖的,但那油条的吃法,便是整根的油条拿在手里,先把一头伸进油茶碗里蘸水吃掉,之后重复这一操作,直至把油条吃完,油茶喝完。那时,这样的喝油茶,也是没有桌子和凳子的,都是站着那里或蹲在那里,一喝了事。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卖油茶的师傅在卖油茶时,便就用的那种木制的独轮车,推着卖了,那独轮车的轮子也是木制的,推起来还会“吱哇乱响”。独轮车是有两个膀的,那膀的一边放油茶壶,一边放水桶和碗。尽管独轮车的把那里,都是有腿的,但停下来做生意时,那独轮车还是要用木棍加固的,不然,稍有不平衡,那独轮车极易倾覆。由于推独轮车做生意比挑担要省去不少力气,这时,卖油茶的师傅就会在独轮车上带着几个凳子了,人们就可以坐在那里,喝油茶了。

再后来,独轮车又进化到了平板车,卖油茶的师傅,就是拉着那平板车做生意了,这时的平板车上,不但拉的有凳子,还会拉来两个简易的小桌子,人们可以爬在那桌子上喝油茶了。简易桌子上备的还有筷子,人们也可以把油条掐断,放在油茶里泡软后,再捞着吃了。

如今,卖油茶的交通工具,也都是电动三轮车了,由于不要人力去拉它了,这卖油茶的油茶壶,也比先前大多了,材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木制到马口铁直到现在的不锈钢的了,但无论这油茶壶怎么变化,从古至今,这油茶壶上,都是会穿着个棉外套的,并且那棉外套的面子,讲究点的,也还会被做成皮革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方便用后擦洗。这外套,也还是一年四季都穿在那里的,主要是起到给里面的油茶保温的作用。

传统生意,都是会有他们的独家秘方的,那秘方就是他们地用料方面和熬制方面的不同,有些油茶的口味,若是被人们喜欢了,老顾客多了,便就成了他们的独家秘方了。对此,他们还会把自己的名号做到油茶壶上,好让人们,一目了然,让你知道这油茶的味道,是他家的味道。

油茶,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主要的服务对象,大多都是些低下层的劳动人民,应该算是一种,劳动人民的美味了,所以,这种生意也便就成了“走街串巷”的生意了。

走街串巷的生意,一般还都是会有自己的独特“吆喝声”的,唯有这卖油茶的生意是不用吆喝的,因为那大大的油茶壶,就是他们最好的标志了,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卖油茶的来了,就会把自己早就准备好的茶缸拿出来,买油茶了。

油茶,应该是现在的宿州,过去叫宿县,这地方的独有小吃了,在别处是很难能买到的。所以,早几年那时,准备乘车外出打工的人,途中若是看到了油茶壶,就是已吃过饭,也是会再买一碗油茶喝的,他们对自己的这种行为还有说法,叫“带走家乡的味道”。

喜好是要由千百年来的时光,来养成的,既然油茶这么被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所以现在,在宿州这里,家家的早点店,也便就都在卖这种东西了,只不过由于是在店铺里卖,并且还配上了小勺,于桌子上吃了,似乎也就高档化了,所以便也就连名字也改了,改为叫“腊汤”了,其实这“腊汤”,只是换名不换汤,基本做法和用料,还是做油茶的那一套。

又由于这油茶的做法极简单易学,所以,个人家庭里有时也会去做,但家庭里做时,是放不全那些调味料的,主要的只是能把面团,洗成面筋和面水,这样,家庭里做出的味道肯定是和油茶的味道,是大不一样的,所以,人们也就直观地呼其为“面筋汤”了。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这是宿州这地方的一句俗语,这俗语,用在油茶,腊汤,面筋汤,这三样小吃上,再恰当不过了,因为它们的的确确是在,“齐头并进”各行其道地存在着的。

油茶虽不是茶,但也是用嘴来喝的。

作者简介

王桂田,笔名:文海钓客。于宿州市第九中学工作,系中国乡村杂志社,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安徽省诗风诗社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年度宿州文学奖获得者,年度诗圣杯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获得者,年度安徽省邮储杯散文奖获得者。退役军人,当过兵,打过仗,参加过老山者阴山地区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是位从战火硝烟里走出的诗人作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roulz.com/rszj/19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