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遇到家长对孩子弱视满不在乎、甚至摆出只要花钱什么都能摆平的架势。形成对比的是,有些家长几年如一日,牺牲大把的时间和心血陪同孩子治疗,漂亮妈妈苦苦熬成婆。现在的孩子心智成熟很早,父母的一举一动,对他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会成为孩子日后对待这类事物的惯性思维基础。父母认为弱视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病,孩子更认为跟自己没有什么太大关系。这样的事情在日常临床接诊过程中,可谓屡见不鲜。但我经手过的这类患者,绝大多数都在数月、数年后大呼悔不当初。之后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辛苦和努力来补救当初对弱视的轻视。孩子对弱视的治疗信心不足,有以下几种类型:1、父母无作为导致孩子对病情轻视。这是上面提到的常见类型。这种类型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数月或者数年后重新拾起弱视治疗,对治疗往往表现为提不起兴趣,加上年龄变大,治疗敏感性下降,出现“常规瓶颈”的概率增加。2、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有的孩子只是采取了戴镜描红、串珠的训练,随诊很少,就连治疗力度本身微弱的描红串珠也是想起来做一下,想不起来放到脑后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的弱视患者病情较重,更是雪上加霜,经济、时间和信心的三重成本之下,很多孩子无奈成为了终身弱视。3、家长很重视,孩子开始很努力,有所小成后卡在视力提升瓶颈上。此时,无论孩子还是家长,出现懈怠,对治疗康复造成的打击都将是沉痛的。而这其中,弱视孩子本身的治疗信心,尤其重要。所谓疑难弱视,往往并非指病情疑难,而是这类情况。并不是家长和孩子都重视就够的,还需要有很好的治疗方案和工具。4、家长很重视,孩子不懂事。根据我们近几年的临床体会,弱视的发现高峰年龄是4周岁。4周岁的孩子,尤其是男孩,甚至连自己的意愿都不能很清楚的表达。这时的孩子往往贪玩、顽皮、自私、固执、没有长性,哭闹往往是制服父母的最有力武器。这个年龄接受弱视治疗,敏感性很好,但有些家长不注意方法,治愈心切,采取强迫、欺骗、恐吓甚至暴力手段,迫使孩子接受戴镜、遮盖和治疗。这其中生性刚烈的孩子往往就学会了叛逆和撒谎。一旦遇到视力提升瓶颈,孩子顺势丧失治疗信心,抗拒治疗就称为常态。5、家长和孩子都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就投入了弱视康复战斗。短时间较好的疗效导致家长和孩子对后段治疗的预后盲目乐观,一旦遇到治疗瓶颈甚至提升速度放缓,就出现了急躁甚至放弃的情绪,开始四处投医,这也是为什么同仁、复旦五官科等一线眼科人满为患的原因之一(接诊常见病而不是疑难病占据了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弱视作为儿童常见眼病,诊治并没有太复杂的地方。过多的奔走,过多的慢散,过多的调整镜方,耽误了大好的治疗时机。6、还有一类特殊的,家长很重视,孩子很懂事,孩子很勤奋的治疗,但效果欠佳的。据到这例,我是想提出一个治疗信心的过度典型。曾经遇到过一个家长,给孩子治疗弱视用了8年,是个屈光参差单眼弱视,孩子已经12岁,仍然坚持每天拿出一两个小时做弱视治疗,每天保持健眼的全遮盖,甚至孩子摘掉眼镜后,弱视眼皮肤颜色与脸部其他部位皮肤颜色差别极大(遮盖健眼的孩子,弱视眼周皮肤略白常见,但这例的皮肤颜色对比特别强烈),不摘眼镜在孩子群中显得特殊,摘掉眼镜会吓到人!这个孩子的性格也明显偏激、内向。这里我仍想说,尽管孩子不幸患有弱视,但他的生命价值并不仅仅是弱视治疗,他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重视,父母不要因为错误的选择增加新的不幸!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