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斜视弱视
远视弱视
弱视专家
孩子弱视
弱视矫正
预防弱视

小学生如何防控近视这可能要从出生说起

01

从出生开始

人的眼睛是如何生长发育的?

出生时,人的眼睛尚未发育成熟,仍需要后天不断完善。出生时眼睛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逐渐由小向大增长,眼屈光度数从远视逐渐趋向于正视(既不远视也不近视的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正视化”。眼睛的生长发育有两个主要阶段:1.快速发育的婴儿期(从出生到3岁):新生儿眼球的前后长度平均为16毫米,出生后第一年生长最快,之后至三岁时眼轴长度(指眼球从前到后的长度)增加约5毫米,远视度数明显降低。2.缓慢增长的青少年期(从3岁至成年):眼球的缓慢增长阶段,正常情况下此期持续约10年或更长。在这一时间段,眼轴长度仅增加了约1毫米,屈光状态继续向着正视方向发展[1-2]。15~16岁时,眼球大小基本如成人:男性为(24.00±0.52)毫米左右,女性为(23.33±1.15)毫米左右,之后增长甚微[3]。我国开展的“安阳儿童眼病研究”调查发现,小学生与初中生的眼轴长度随着年级的变化如下图:小学时期眼轴长度的增长相对较快,初中时期眼轴长度的增长相对缓慢。如果不考虑眼部的其他结构(角膜和晶状体)影响,眼轴增长过多过快的直接结果是近视。一般认为,眼轴长度每增加1毫米,眼睛的度数会朝着近视的方向进展-度。人眼的视力也是逐渐提高的,并不是一出生视力就达到5.0(即1.0)。视力的发育,主要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视网膜的发育,另一个方面是屈光系统的发育。家长可简单记忆为:正常视力标准大约为年龄乘以0.2(在6岁之前)。如果孩子视力低于这个标准,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02

什么是眼睛的远视储备

正常的远视储备量是多少?

新生儿眼球较小,眼轴长度并未达到成人水平。此时新生儿的双眼处于远视状态,这是生理性远视,也称之为“远视储备”。而后随着生长发育,眼睛的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时间变长、负荷变重,长此以往导致孩子“远视储备”的过早消耗,最终导致近视等问题出现。从前面问题我们已经知道,远视储备是“对抗”发展为近视的缓冲区,所以为孩子保留合适的远视储备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明确,远视储备是指生理性远视的度数,而不是视力检查的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孩子的视力检测为5.0(即1.0),散瞳验光的结果是+50度甚至+度,就是说远视50度甚至远视度,那么这个孩子离近视就还有一段发展空间。但是如果散瞳验光的结果为“0”,说明已经没有远视的余量储备了,再往下发展就是近视了。另外,由于远视的存在,幼儿的视力一般还不能达到正常成年人水平,直到学龄前期视力才基本达到正常成年人视力。因此,学龄前的儿童标准视力与成人有所区别,其标准视力与年龄有关联。当然并不是远视储备量越高越好,每个年龄孩子的远视储备量可以参考下表:如4~5岁的儿童生理屈光度为~度远视,则有~度的远视储备,如果此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屈光度只有50度远视,意味着其远视储备消耗过多,有可能较早出现近视。

03

如何能够尽早发现孩子的眼睛是否近视?

我们经常会医院检查眼睛时,发现近视度数已经比较高,家长后悔莫及。那么,如何能够尽早发现孩子的近视问题呢?下面介绍一些近视的常见早期症状看远模糊:孩子反映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迹,或常常抱怨屋子里的光线太暗。看远处时经常眯眼:这是因为眯眼时上下眼皮可以遮挡部分瞳孔,形成了“小孔效应”,可提高视力。写作业眼睛贴得近:孩子写作业或看东西时眼睛贴得很近;在看远处后低头看近,或看近处物体后抬头看远时,出现短暂的视物不清的现象。频繁眨眼:频繁地眨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视物不清的症状,暂时提高视力。

经常皱眉:一些近视的儿童有皱眉的习惯,这是他们试图改善视力的一种方式。

经常歪着头看物体:歪着头看物体可以减少散射光线对其视力的影响。当发现孩子经常歪着头看物体时,也可能是斜视、眼球震颤等引起。

看东西时斜视:部分患近视的孩子常会合并有外斜(即当孩子一只眼睛向前看时,另外一只眼睛会不自主地向外侧看)的习惯,家长也应注意。

04

小学期间

多长时间做一次视力检查合适?

许多孩子由于年龄小,常常不会表达看不清楚东西的感受,家长往往很难发现孩子的视力问题。因此,定期给孩子做视力检查,就成为早期发现儿童近视或其他眼病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小学期间是近视的高发阶段,家长应当每隔6~12个月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视力检查,同时建议进行散瞳验光和眼轴长度的测量,以全面了解孩子的眼睛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早预防近视。如果孩子诉说视力下降,医院就诊。

05

如何判断是真的近视了还是“假性近视”?

生活中人们所说的“假性近视”是指由于用眼过度,睫状肌痉挛,过度调节导致的远视力下降,确切地讲是一种“调节性近视”。为方便理解,我们接下来的讲解中仍会沿用“假性近视”这一名词。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反映看物体模糊,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近视,常见的解决方法就是带孩子去眼镜店检查一下度数,再决定是否需要配一副眼镜。事实上,绝大部分孩子都有一定程度的“假性近视”,即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混在一起。去眼镜店检查,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做到区分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那么如何区分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呢?医院进行睫状肌麻痹后的验光,即散瞳验光。通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如1%阿托品眼膏或凝胶、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比较用药前后的屈光度数,可以判断孩子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1-2]。如果用药前屈光度数符合近视的判定标准,用药后近视消失,成为正视或远视,则为“假性近视”;如果用药后近视屈光度数不变或度数降低小于0.50D(50度),则为真性近视。还有一种情况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即用药后近视屈光度有所降低(降低50度或更多),但仍然残留有近视度数,则为混合性近视,即“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共同存在,这种情况更为普遍[3]。

06

散瞳验光对眼睛有危害吗?

散瞳验光能够使睫状肌充分放松,去除调节痉挛,使得验光结果更可靠、客观,更真实地反映出孩子的屈光状态,是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的金标准,也称为睫状肌麻痹验光。建议12岁以下,尤其是初次验光,或有远视、斜弱视和较大散光的儿童一定要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已经确诊为近视需要配镜的儿童,一般也需要散瞳验光。临床上常用的睫状肌麻痹药物有1%阿托品眼膏或凝胶(即“慢散”)、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即“快散”)。1%阿托品眼用凝胶的睫状肌麻痹效果最强,持续时间久,适用于7岁以下的近视儿童,尤其是远视和斜弱视的患者。1%阿托品眼用凝胶的使用方法为2~3次/日,连用3日后停药进行第一次验光。第二次的复验时间为停药后21天。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的睫状肌麻痹效果仅次于阿托品眼用凝胶,且作用时间较短,可考虑作为不能接受阿托品眼用凝胶时的替代,以及用作7~12岁近视儿童的散瞳验光。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的使用方法为验光前相隔20分钟滴2次,1小时后验光。第二次的复验时间为第3天~1周内。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持续时间短,作用强度在三者中最弱,适用于12~40岁人群,临床上也可用于7~12岁近视儿童的散瞳验光。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的使用方法为验光前相隔10~20分钟滴3次,30~40分钟后验光。第二次的复验时间为第2天~1周。需要注意的是,麻痹睫状肌后的验光结果可让医生对该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的屈光不正情况有初步了解,但并不一定就是最合适的矫正处方,最后的矫正处方一定是权衡双眼的屈光情况、主觉验光情况、双眼平衡及患者的具体视觉要求后确定。大多数家长担心的一个问题是:散瞳对孩子的眼睛有伤害吗?在医生指导下散瞳很少引起不良反应。家长会发现散瞳后孩子有怕光的现象,这是由于散瞳药物会使瞳孔扩大,进入眼内的光线增多了,对眼睛的刺激增强,所以孩子会出现怕光、流泪等反应。因为散瞳后睫状肌麻痹,会出现视近物不清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不用过分担心,当药效逐渐消失,瞳孔逐渐恢复,这些症状就会慢慢减轻直至恢复正常。散瞳只是眼睛局部用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也是很少的。少部分儿童使用阿托品散瞳后出现脸发热或灼热感、面部潮红、眼部不适,口干、头晕、恶心等症状,此时可多喝水来缓解[3]。滴散瞳药后按压泪囊位置(眼睛内侧与鼻梁交界处)约3分钟,减少药物经鼻泪管流到鼻腔中,减少黏膜的吸收,可有效减少这些症状的出现。快速散瞳药的全身不良反应极其少见,不过有一少部分儿童可能会对散瞳药有过敏反应,比如起皮疹等,停药即可消失。家长应注意孩子散瞳后的一些事项:散瞳期间由于视近模糊,尽量避免近距离用眼,例如写作业、看书、玩电脑等。散瞳期间由于瞳孔扩大,应避免强光刺激,尤其避免强烈的太阳光刺激,户外活动时可配戴太阳镜或遮阳帽。散瞳期间家长要看护好孩子,叮嘱孩子不要追跑打闹,以免摔伤。

07

如何看懂电脑验光单和配镜处方单?

很多家长拿到孩子的电脑验光单和配镜处方单时,看着上面的术语、数字就会一头雾水。学会看懂这两种单据,就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眼睛状况。下面将简明地解读:近视或远视度数、散光度数和散光轴位一般会连续测量3次,出现3行数据,紧接着第4行数据为前3次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如图中绿框所示)。其中,“S”下面对应的数值前如果是“-”则表示近视,“+”则表示远视。比如此验光单中,“S”下面对应的数值是-2.75,表示近视度数度,“C”下面对应的数值是-1.00,表示近视散光度,“A”下面对应的数值是,表示散光轴位在度位置。在上表中,右眼镜片为:近视度,合并近视散光75度,散光轴位是度,戴眼镜后的矫正视力是5.0(1.0);左眼镜片为:近视度,合并近视散光度,散光轴位是15度,戴眼镜后的矫正视力是4.9(0.8)。

08

一旦确诊为真性近视,还能不能恢复?

一听到孩子近视了,很多家长会非常着急,看到市场上涌现出五花八门可以治疗近视的产品,家长便“乱投医”,甚至求助偏方。但从近视的原理来说,如果您的孩子已经确诊了近视,那么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是不可逆的!大多数孩子为轴性近视,即以眼轴增长为特点的近视,就像孩子的身高不会变矮,眼轴变长了也不会再缩短。因此,由于眼轴增长引起的轴性近视一旦发生,眼轴长度不会减少,在目前的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家长了解了这些知识,就不会盲目地相信各种治愈近视的虚假宣传。如果孩子是调节性近视(老百姓常说的“假性近视”,为方便理解,我们接下来的讲解中仍会沿用“假性近视”这一名词),是可以恢复的。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假性近视的原理,就会明白为什么假性近视可以恢复。我们的眼睛通过眼睛里面的小镜头(晶状体)变薄变厚调节折光能力的大小,达到看远看近都很清楚的目的。看远的时候,睫状肌是放松的,此时晶状体相对较薄(折光力小);看近处的时候,睫状肌是紧张的,它会把晶状体变凸(折光力增大)。我们的睫状肌就像弹簧,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使睫状肌处于持续收缩痉挛和高度紧张的状态,这时候弹簧的弹性就会变差,持续处在看近的收缩状态,该看远的时候也无法放松,就使得眼睛出现了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的假性近视。这时通过药物或用眼行为的改变,缓解睫状肌的持续紧张状态,使睫状肌得到放松,相应的假性近视也得到了缓解。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缓解睫状肌痉挛而降低的假性近视度数,等同于真性近视可以治疗、度数可以恢复。已确诊为真性近视的儿童青少年,除小部分是由于屈光间质的曲率造成的,大多数是眼轴变长造成的[1]。虽然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真性近视无法治愈,但是近视是可防、可控的。我们通过努力能够延缓近视度数的继续进展和眼轴长度的继续增长,降低发展成为高度近视的可能,避免带来视力损害。

09

父母近视会遗传给孩子吗?

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近视会遗传给下一代。近视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1-2],不同类型的近视,遗传概率不同:单纯性近视一般由于后天不良的用眼习惯造成,这种近视的遗传概率很小,病理性近视遗传的风险则相对较大。研究表明,在同等条件下,与父母都不近视的孩子相比较:父母单方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几率高2.1倍;父母双方都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几率就增长到了4.9倍。有调查发现:父母均不近视的孩子,7岁时有7.3%发生了近视;父母单方近视的孩子,7岁时有26.2%发生了近视;父母均近视的孩子,7岁时有45%发生了近视。近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父母双方均不近视,在后天用眼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孩子也可能会发生近视。父母近视的孩子之所以更容易发生近视,除了遗传的原因之外,还与近视的父母更有可能给孩子制造出容易近视的环境有关。比如,近视的父母可能更喜欢读书学习,因此让孩子读书学习的时间也可能较长;近视的父母对户外活动的兴趣可能相对较小,因此把孩子带到户外玩耍的机会也相对较少。这些问题,都是近视的父母需要额外注意的。

10

医生说病理性近视可以致盲,是真的吗?

通常人们认为,近视只要戴上眼镜就能解决,高度近视也只是近视度数比较高而已,不会把它与疾病联系在一起,更不会想到病理性近视患者可能会因严重的眼底并发症而成为盲人。病理性近视的特点为:眼轴进行性延长、近视度数逐年增高、眼球后段扩张、伴视网膜、脉络膜变化从而引起视功能障碍。因为伴有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功能,故称病理性近视。病理性近视眼底损害的发病机制大部分与眼轴增长有关[1-2],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豹纹状眼底:由于视网膜变薄,眼底略呈暗灰色,橘红色大血管层血管暴露,使眼底呈豹皮样。玻璃体液化混浊:出现眼前黑影、闪光感等症状。后巩膜葡萄肿:眼球后段巩膜过度延伸,后极部可发生局限性扩张,形成后葡萄肿。周边部视网膜囊样变性及格子样变性。黄斑病变:黄斑是眼底最重要的一个解剖部位,眼轴过度增长可能导致黄斑区脉络膜出血;黄斑萎缩后呈现漆裂纹样损害,黄斑裂孔也是较为常见的病变。

很多病理性近视的人,即使配戴眼镜矫正,视力也很难达到正常标准。如果出现了病理性近视的并发症如黄斑出血、视网膜脱离等,可使视力突然下降,严重者甚至失明。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目前仍属于疑难病症,治疗较为棘手。因此,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避免近视度数的过高过快增长尤为重要。高危患者应注意坚持定期检查,配合医生进行积极治疗。

11

近视度数低,可以不戴眼镜吗?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低度近视,视力不算太差,戴上眼镜后再摘下眼镜发现视力变差了,干脆让孩子先不要戴眼镜。由于这些观念的影响,有一些近视的孩子没有戴眼镜。近视的孩子如果长期不戴眼镜,视网膜一直都成模糊像,大脑中枢会通过一定的补偿机制(例如:动眼调节、眯眼、歪头等)来改善这种模糊的像从而提高视力,长时间会导致视疲劳,可能造成近视度数增长。因此,及时配戴合适度数的眼镜可以帮助清晰地看东西,缓解视疲劳。如果近视的孩子不能清晰地看世界,可能会错失学习、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细节。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会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还有一种情况家长需要注意,如果孩子两只眼睛近视度数差别大,一只眼睛度数低,另一只眼睛度数高,双眼一起看可以看清。一些家长觉得这样不必戴眼镜,但是,实际并非如此!两眼视力差距大,长时间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双眼融像功能,抑制视力不好的眼睛看东西,影响双眼的立体视觉,从而使视力不好眼变成弱视。一般来说,对于近视的孩子,如果近视度数不超过度、看远时不受影响,可以暂缓配戴眼镜,定期复查;如果近视度数已超过度,导致远视力明显下降、学习生活受影响时,应当配戴眼镜,度数可稍低一些,主要为看远时配戴,看近时可以少戴或不戴。

12

戴眼镜会不会让近视度数越来越深

眼镜再也“摘”不下来?

发现孩子近视后,一些家长会抵触孩子戴眼镜。一是认为影响外观,二是根深蒂固地认为戴眼镜会让近视度数加深得更快,再也摘不下来眼镜了。这种想法究竟可不可取呢?首先需要明确,近视度数的加深与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1]。度数合适且质量合格的眼镜一般不会使近视度数加深。如果发现孩子近视而不进行矫正,孩子看东西费劲,便会采取眯眼、歪头等行为努力让自己看得清楚些,久而久之会使眼睛过于疲劳,可能加速近视发展。目前,发生近视后配戴眼镜依然是简单可靠的方法。配戴一副合适的眼镜对于提高近视孩子的远视力,恢复双眼的正常功能,防止斜视、弱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2]。当然,配戴度数不合适或质量不合格的眼镜可能会造成近视加速发展。规范的医学验光配镜有助于获得度数合适且质量合格的眼镜,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对于配戴眼镜后近视度数仍然加深较快的孩子,可以考虑采用其他方法来加强控制近视进展,如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采用。

13

如果真的发生近视了

有哪些方法可以延缓近视的进展呢?

如果真的发生近视了,选择合适的矫正和防控技术对于延缓近视进展非常重要,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目前公认的有效方法[1]。框架眼镜:框架眼镜是最简单安全的矫正措施,对于近视的儿童来说,应至少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复查,及时调整眼镜度数。单焦镜为临床常见框架眼镜类型,对于调节存在问题的患者还有双焦镜、三焦镜和渐进镜等。双焦镜上半部分适合看远,下半部分焦点距离为阅读距离,用于看近。渐进镜可增加视物远近范围,对儿童青少年近视度数的进展可能有一定的延缓作用[2-4]。角膜塑形镜(OK镜):是一种可逆性非手术的物理矫形方法。研究发现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延缓儿童青少年眼轴的延长。需要注意的是:角膜塑形镜的验配应该到专业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未成年儿童需要由家长监护配合使用,并定期随访。低浓度阿托品:国内外研究均证实阿托品对延缓近视进展有一定的效果。使用阿托品可能产生视近模糊、瞳孔大、畏光、过敏等反应,0.01%低浓度阿托品的反应相对轻且少,在儿童近视发展较快的时期可考虑应用低浓度阿托品。除了依靠矫正和防控措施,从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出发,减少孩子近距离用眼负担和增加户外活动等措施也非常重要。

14

户外活动真的可以防控近视吗?

答案是肯定的。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近视防控措施。与户外活动相比,室内活动并不能明显起到预防儿童近视的效果[1]。因此,户外“阳光”下的运动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家长应该主动带孩子去户外活动,“目”浴阳光。如何保证每天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长呢?有一项对名7~11岁学生的研究,通过对一组学生施行干预,在课间关掉教室灯光,清空教室,鼓励学生到户外活动。另外一组作为对照,不做任何干涉,经过1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清空教室的孩子和不做任何干涉的孩子,近视新发病率分别为8.41%和17.65%,可见课间户外活动对预防近视的发生有明显作用[2]。因而学校应当鼓励孩子在课间时间走出教室,在户外进行运动,放松紧张的眼睛。体育课、活动课等时间应当尽量在光线充足的户外环境中进行。户外活动是非常有效又经济的近视防控方法,关键在于家长和学校给儿童安排足够的户外活动机会,达到预防近视发生发展的效果。

15

在学校每天做眼保健操

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还是近视了?

“为革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保健操现在开始……”这套伴随着舒缓音乐的眼保健操,连同喊节拍的清脆童音,自从上世纪60年代在北京诞生,便很快在全国中小学校得到普及和推广。然而,进入21世纪后,面对中小学生近视率的不断攀升,有人说眼保健操“没用”。眼保健操到底有没有作用呢?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讲,眼保健操可以通过刺激眼睛周围穴位,调节眼部周围经络气血,并可以改善脏腑器官之间的协调关系。眼保健操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一是在孩子的眼睛未患近视之前,就采取预防保护措施;二是即使是一些已患近视的孩子也可通过做眼保健操缓解眼疲劳,从而减缓其近视的发展进程。多项研究证实眼保健操确实有效。有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立规范眼保健操组、假穴位组和闭眼组,发现单独一次规范的眼保健操即可显著降低青少年的调节滞后[1],而调节滞后被认为在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另一研究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长期坚持做规范眼保健操的儿童,其近视进展慢于做不规范眼保健操或不做眼保健操的儿童[2]。因此,眼保健操对于防控近视进展是有效的,但孩子们日常做眼保健操的时间太短,而且绝大部分孩子很难找准穴位和把握好力度,导致眼保健操的效果较弱。单纯靠眼保健操这一项措施,难以抵抗长时间持续看书、使用电子产品等所导致的过度用眼负荷。因此,要注意指导孩子做规范手法的眼保健操,引导孩子从小开始坚持做规范眼保健操,适当增加做眼保健操的次数。此外,还应该联合其他有效的近视防控措施,如提倡的“一减一增”,即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的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共同发挥预防近视的作用。

16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后

眼睛疲劳该怎么办?

上学期间孩子学习负担重,看书、写作业时间长,眼睛很容易疲劳。这种情况如果长期不改善,会影响视力,最终很可能发生近视或近视度数加深。因此,家长听到孩子抱怨眼疲劳时,应及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roulz.com/xsrs/13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