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的世界是纯真的,美好的,
20米外六亲不认,50米外雌雄不辨,米外人畜不分。
从小到大,我就习惯了这样,
不了解我的人觉得我高冷,只有了解我的人知道实情——瞎。
对我自己来说,眼睛已经这样了,也认命了,
但后来黑佩奇也近视了!这件事深深的刺激到了我。
有一次出去吃饭,她指着人家店门说要吃“好瘦子”刀削面,
我一惊,把她拎到跟前不到1米的距离,看她到底是文盲还是眼神不好,
结果她的叫法马上改过来了!
“好嫂子!好嫂子!妈妈,我要吃她家的面!”
发现真相的我,心碎成一片一片的了~
黑佩奇近视后,我像打了鸡血,成了半个砖家,不停的写这方面文章。
比方说,最近我又看了一摞书,今天趁着还没忘干净,赶紧再写个科普。
首先,从根上扒一扒,为什么有的人会看不清楚?
看东西是多方配合完成的,眼睛结构、屈光状态、视觉分析功能,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以导致看不清楚。
看清东西的三个基本条件,
1、正常的光学通路
眼睛的结构,角膜、房水、晶体、玻璃体等是透明的,才能保证光线正常进入;
2、正常的屈光状态
光线进入眼睛后,能聚焦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偏离了位置不行;
3、正常的视觉分析器
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的视觉中枢等对视觉的处理功能正常,这样信号才能传递到大脑。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东西。
近视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的眼睛看东西,调节远近的过程是,
睫状肌呈环状依附在晶状体的周围,晶状体的厚度随着睫状肌的收缩而变化。
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焦点集中在近处,我们就能看清近处;
睫状肌松弛,晶状体恢复原状,焦点集中在远处,我们就能看清远处。
这和单反相机是一个道理。
真性近视,光学通路、视觉分析功能都是正常的,就是眼轴变长,屈光有问题了,凭借眼睛自身的调节能力,看远处的东西,成像点落不在视网膜上了。
现在近视的孩子太多了,大街上随便一望,十个孩子里五个都戴着眼镜,
曾有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我们国家小学生近视率是45.71%,初中生是74.36%,高中生是83.28%。国家卫生健康委也通报过,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
难以想象,我们小时后也拼命学习,灯光条件不好,还经常停电,点着蜡烛写字是我们这代人中学晚自习独特的经历,但也没这么高的近视率啊!
所以,为啥以前,甚至更远一点的古代没有那么多近视?就算是整天埋头苦读赶考的书生,视力也是一个赛一个的好?
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眼睛可以看清远处是生存的需要;
而到了现代,变化太大了,到处都是人工光源,用眼的范围被紧紧局限在写字楼、电脑屏幕前、教室里、书桌前…
而近距离物体渐入眼睛的光线不是平行线,而是发散光线,导致眼睛必须要使劲调节晶状体来聚焦,大脑会经常收到这样的信号:“眼轴还不够长,轻继续长~”
所以近视,是现代社会人眼对环境选择、妥协的结果。
眼轴长了就是真性近视,而真性近视不能根治。一般来说,眼轴每长1毫米,就产生度左右的近视。
如果任由它长,不加控制,就很麻烦。
度以上的高度近视,容易有各种问题:
视力低下,戴上眼镜也可能达不到1.0;
多种并发症,眼底黄斑病变、视网膜裂孔、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青光眼的风险高很多;
眼睛易受伤,眼轴长,视网膜薄,剧烈运动中容易受伤;
所以一定不要等问题很严重了再想办法,保护眼睛的三大界限,一定要守住:
不近视,迟近视,低近视。
不近视最好,避免不了晚点也行,如果已经发现近视了,要尽力控制在以下的低度近视。
怎么避免和控制呢?
专家认为,对中小学生来说,真正的视力杀手依次是,
课业负担重;
过度用眼;
户外活动少,体育锻炼不足。
所以,每天保证2小时的户外运动很有必要。
调查显示,孩子小时候,每天在户外累计活动3小时的孩子近视率0.8%,每天活动1小时的近视率是3%,每天活动半小时的是24%。
达不到每天2小时,也可以按周累积,每周累积10小时以上,可以有效护眼。
更多内容,已经在前文详细说过,不再赘述。
想补充的一点就是,我过青少年儿童近视高发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家长不重视,觉得:
上学、写作业,就是要经常用眼啊,这些避免不了,还能不上学了么?
网课人家都上,就自己孩子不上了么?
我觉得在上和不上之间,只要动动脑筋,至少还有不少中间路线可走,
比如,挖掘更多放松机会,
提高学习效率,别人30分钟写完的,你争取20分钟,不就少用眼10分钟?
把握每一次户外活动的机会,大块户外活动时间不能争取,零碎的总是可以争取的吧?比如能不坐车的情况下尽量步行,也是放松眼睛的好机会~
比如如果网课长,中间不下课的,可以自己中间去喝口水、上个厕所,趁机看个远处。
比如,注意细节,
坐姿、拿笔姿势这些细节,如果有问题,对眼睛的伤害非常大,
忘了在哪本书上看到的了,调查显示,在握笔姿势不对的小孩当中,95%的发现有近视的问题,比例非常惊人。
我自认为已经是非常注意细节的了,但最近戴黑佩去复查视力,度数还是有点涨,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她的拿笔,发现手指到笔尖的距离有点近,这样就会挡住视线,导致歪头写字,以后出现两只眼睛度数差异大的情况。(关于姿势问题,之前已经说过,详细内容可点击文末文章链接。)
总之,只要想办法,总比放任不管强一点。
现在能做的已经在做改善,有个遗憾就是黑佩奇到小学才注意用眼,她幼儿园的时候我还没有什么护眼意识,真是后悔呀~
近视要从娃娃抓起
去医院测视力,千万不要被1.0的视力欺骗,要注意检查远视储备,远视储备才是防止近视的本钱,
如果父母双方都是度以上的近视。那么从孩子3岁开始,就应该每年检查生理性远视储备),每年测量一次眼轴。
什么是远视储备?
就是,孩子出生时候天生是带着远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成正常眼: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1第28卷第11期
假如,一个不到6岁的孩子,只有度的远视储备,就不正常,近视的风险就高。
0-6岁,是眼球生长最快的阶段。所以,幼儿园就开始预防近视很重要。
幼儿阶段就养成好的用眼习惯,保护远视储备,可以为小学争取更大的空间,受益终身。
不能不提的是,千万不要把电子产品不离手。
孩子要少看电子产品:
2岁以下的,坚决避免使用任何电子产品;
2-6岁,每天最多30分钟;
6岁以上,每天最多1小时;
有医生感慨,这几年接诊的父母不近视而孩子真性近视的情况太多了。原因就是经常让娃看电子产品。
整天对着电子屏幕学学学就真的能培养出牛娃么?
我觉得,真的没有必要太过担心“输在起跑线”,也不用羡慕“抢跑”的孩子,
长远的目光和坚定的信念才是最重要的,身心健康才是最好的人生起跑线,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人生才能“跑”得更远。
近视的发现和控制
所以,想要远离近视,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幼儿时期就要养成好的用眼习惯,
另外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就是及时发现!因为孩子的眼球还在发育中,近视的进展非常快。
如果孩子有经常眯眼睁、揉眼睛、看东西往前凑的习惯,很有可能就是近视了!
靠家长的观察也不是万事大吉,医院检查视力,因为孩子有可能只有一只眼睛近视呀,这种情况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
一旦检查中怀疑近视,接下来要通过散瞳确认真假。
散瞳(睫状肌麻痹眼光),是国际诊断近视的金标准。一般12岁以下,首次验光,或者有远视、斜弱视、较大散光的孩子都要进行散瞳验光。
需要散瞳,是因为孩子的眼睛调节力非常强,在调节没有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验光,检测出得度数容易偏高。
散瞳后,眼睛仍有问题的,就是真性近视,否则就是假性近视,假性近视是可以通过改善用眼习惯得以恢复的。
但也有些学者认为,近视没有区分真性假性的必要,假性说法的存在,给各种各样并没有矫正效果的商业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理论依据。
这一点,其实是学术界的纠结,对患者没啥影响,大家头等重要的还是控制控制!避免轴性近视度数加深过快。
从纠正屈光不正的角度,近视有下面几种控制方法:
近视眼的控制方法(摘自《眼睛健康,自己查:眼科、视功能监护卡》)
其中,框架眼镜的优点是验配简单,依从性和安全性比较好;缺点是视野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运动不便。
有单焦框架眼镜、双光镜、双光棱镜、渐进多焦框架镜、多点近视离焦、高非球微透镜,适合不同的视力情况。
新乐学好多人都听说过吧?就是基于近视离焦原理研发的,和普通的近视镜相比,既能清楚的看到东西,又能使不需要看清的东西成像在视网膜前,避免成像在视网膜后而诱导眼轴增长、近视加深。
黑佩奇现在戴的是OK镜(角膜塑形镜),被认为是现阶段控制近视发展的最优的光学矫正方法。
通过睡觉前戴好,镜片直接扣在眼球上面,通过外力给角膜塑形,使角膜暂时扁平,从而短暂提高视力,第二天早上起床摘掉。每天晚上佩戴,通过长期的外力作用,控制近视加深。
OK镜不是统一、圆润的一个弧度,而是有好几个弧度分区,各区都有不同作用,见下图(点击查看大图)
为什么OK镜作用在角膜上就能看清楚了?
OK镜可以改变角膜上皮形态,中间薄两边厚,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微透镜,能帮助把聚焦点落在视网膜上。所以第二天眼睛又能看清远处了。
长期坚持,眼睛结构的改变可以给大脑传递一个信号“眼轴够长啦,不需要再长了!”,所以它能起到一个控制近视发展的作用。是目前医疗领域最强效的近视控制手段。
但OK镜也不是什么孩子都能戴,适合8岁以上,真性近视度以下,度散光以下的,有沙眼、角膜炎、干眼病等眼病不能戴。
卫生习惯不好的孩子、家长没有时间帮忙或监督的不建议戴,因为毕竟是直接接触角膜的产品,不注意卫生有眼睛感染风险。
所以,戴OK镜平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清洗消毒,因为清理不到位,蛋白质沉淀越来越多,镜片的透氧性会越来越低。
还要注意在使用的过程中,轻拿轻放,避免造成表面划痕,轻微的划痕可以继续佩戴,但划痕严重的,会在不同程度危害眼睛健康。
仪器下清晰可见的划痕
上面表格中没有提到的,还有药物类治疗近视,比如低浓度的阿托品,主要是通过阻断胆碱能效应器来解除睫状肌与瞳孔括约肌痉挛,同时还能抑制多巴胺释放,使视网膜信号传导受到影响,从而控制眼发育。
其他药物,针对多巴胺激动剂、7-甲基黄嘌呤、巩膜胶原胶等药物的具体治疗效果,仍需后续加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最近我还发现了一种说是可以控制近视的东西“哺光仪”,它的治疗原理不太一样。
这是一种新技术,通过低功率的激光照射眼底来治疗,适用于低度近视的预防和治疗,
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赵阳说,它可以短期使用,确实有效,可以尝试。但关于它的文献、数据总量不太够,长期使用如何目前还没有定论。
最后,再说说眼镜处方单怎么看,去医院一看单子经常一脸懵,其中最常见的我都写在下面啦。
附录:配镜处方怎么看
OD表示右眼
OS表示左眼
DC表示散光度数
PD表示瞳距
CL表示接触镜
D表示屈光度
S表示近视远视度数
C也表示散光度数
A表示散光方向
=表示矫正视力
-表示近视
+表示远视
网络图
补充说明
再详细的科普文,也不能代替问诊,而且理论和实践可能存在偏差,所以本文仅供参考,请严格尊医嘱。有问题、建议欢迎随时指出。
另外,我打算建个“近视交流群”,以后会经常在上边分享近视相关讯息,不定期邀请专家作答,感兴趣的可以后台回复“1”,如果达到一定人数,我会尽快邀请你入群。参考资料
《爸妈有远见,孩子不近视》陈庆丰王新梅人民卫生出版社
《角膜塑形镜验配技术——基础篇》谢培英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
《眼睛健康,自己查:眼科、视功能监护卡》呼正林化学工业出版社
“近视的药物治疗与光学矫正研究进展”《山西医药杂志》.2李蕊于妮仙
更多文章
护眼要避免7个坏习惯,前提是抓住“视力发育关键期”
开学季,整理了一堆预防、控制近视注意事项,冲鸭!
近视了戴OK镜靠谱吗?它为啥能控制近视?
用OK镜1个月了,我总结了一些安全摘戴注意事项
黑佩奇戴OK镜:中年妇女的崩溃,从最不起眼的鸡毛蒜皮开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