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是指人眼分辨物体大小、形状、颜色、位置的一种能力。视力的好坏主要受以上条件的影响,可以归为两大类,一是屈光度(屈光系统);二是视敏度(视网膜、视神经、视中枢),也称为焦深。常见的视觉训练,都是在提升视敏度,提升焦深能力。
平行光线进入静止的眼内不能在黄斑区中心凹聚焦成可识别的倒像,但通过镜片的矫正可以提升视力到正常称为屈光不正。(图2-1)
A.其最小可识别的焦像落在视网膜之前的情况,称为近视。
B.其最大可识别的焦像落在视网膜之后的情况,称为远视。
C.无法在视网膜上形成可识别的焦像,称为散光。
近视:指人眼在调节静止的情况下,5m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聚焦在视网膜之前。通俗讲,就是人眼有看近和看远两种功能,近视即看近能力提高,而看远能力降低。近视力与远视力关系如下图。(图2-2)
(1)按屈光性质分类
①轴性近视:眼球前后轴过长,多为
-6.00D以上的近视,或称病理性近
视。理论上,眼轴每延长1mm屈光度
增加3.00D。
②曲率性近视:由角膜弯曲度或晶状
体前表面的弯曲度增大所致。
③屈光指数性近视:由角膜、房水及
晶状体屈光指数偏高,或(和)玻
璃体屈光指数低所致。
(2)按屈光程度分类
(3)按照发生机制的不同分类
①假性近视:也称调节痉挛,其眼轴长正常,但屈光间质的曲折力超常,一般是晶状体持
续调节紧张,散瞳或雾视后近视完全消失,表现为正视或轻度远视状态。
②真性近视:指轴性、曲率性、指数性近视的统称,其屈光间质的曲折力正常,但眼轴的
前后径延长致使进入眼底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
③混合性近视:真、假近视同时存在的状态,散瞳或雾视后屈光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
仍为近视状态。青少年近视多为此种状态的近视。
提示:有许多学者认为,青少年近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假性近视→混合性近视→真性近视”的演变过程,因此,及早干预近视,控制近视的发展是防止中高度近视,以及预防近视合并症的有效途径。
远视:人眼在调节静止的情况下,5m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称为远视眼。中高度远视一般看远看近都会出现疲劳,尤其是高度远视多为弱视(儿童远视矫正原则在不影响矫正视力的基础上应该适当保留该年龄阶段远视储备值)。
(1)按屈光状态分类
①轴性远视:即眼轴过短所致。如果儿童眼轴发育明显低于同龄人,就会造成明显的眼轴
过短。理论上,眼轴每缩短1毫米,就能产生3D的远视。
②曲率性远视:由于眼球屈光系统中任何屈光体表面弯曲度较小而形成。这种异常多发生
于角膜,如先天性平角膜,或者外伤、角膜疾患等引起的角膜曲率改变,这种远视眼
几乎都合并有散光。
③屈光指数性远视:眼屈光系统的屈光力偏低。
(2)按远视屈光程度分类
①轻度远视:≤+2D的远视;
②中度远视:+2.25D~+5.75D的远视;
③高度远视:≥+6D的远视。
散光:指眼球在不同子午线的屈光力不同,尤其是角膜的表面不是个标准的球面,则光线进入眼球内不能成为一个焦像。这种现象称为散光。(散光的正确书写是符号为“-”)
散光类型:
(1)规则性散光:指角膜各子午线曲率半径不同,但具有一定的规律,即角膜或眼球最强屈光度与最弱屈光度的轴刚好成90°,散光的度数则等于两个主要轴度数之差。
根据两条主经线聚焦与视网膜的位置关系可分为:
①单纯性散光:眼的一条经线为正视,另一条为近视或远视。
②复合性散光:眼的两条经线都是近视或远视,但度数不同。
③混合性散光:眼的一条经线是近视,另一条经线是远视。
根据垂直和水平主经线,屈光度强弱比较,可分为:
①散光轴位分顺规性散光,即轴位在°±30°。
②逆规性散光,轴位在90°±30°。
③斜性散光轴位在45°±15°、°±15°。
(2)不规则性散光:眼球屈光状态不但各经线上的屈光力不同,而且在同一条经线上各部分的屈光力也不相同,无规律可循,称为不规则散光。此类散光往往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疾
病,或外伤所致,如角膜瘢痕、圆锥角膜,表面凸凹不平严重,不能用镜片矫正。
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视力的最低值(而非1.0),或相差大于等于两行均列为弱视。如3~5岁儿童,正常视力范围为0.5~0.8,此时能看清0.5视标的不能简单判定为弱视。
弱视易发生在0~9岁,8岁以上治疗难度加大,13岁以上目前认为极难治疗。但回归光学的弱视训练康复水平已突破年龄限制。
1.弱视的分类
(1)按发生机制分类
①先天性弱视或器质性弱视。
②废用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
③斜视性弱视。
④屈光参差性弱视。
⑤屈光不正性弱视。
(2)按弱视程度分类
①轻度弱视:视力为0.8~0.6。
②中度弱视:视力为0.5~0.2。
③重度弱视:视力为≤0.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