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是矫正视力达不到该年龄段的最低标准,戴上眼镜仍然看不清事物,属于功能性的问题。”一般来说,0-7岁是小儿斜弱视的最佳治疗期,12岁以后眼球的发育就处于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所以弱视尽量要在12岁之前进行恢复治疗。
同时,小孩在1岁以内,3岁、6岁到7岁这几个时间节点是视力发育的高峰期,同时也是斜视、弱视被发现的高峰。并且弱视遗传倾向不明显,原因是小孩发育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形觉刺激或者形觉被剥夺。
弱视的分类
1
斜视性弱视
多发生在单眼,患者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这种弱视是斜视的后果,是继发的、功能性的,因而是可逆的,预后是好的。
2
屈光参差性弱视
由于两眼黄斑部所形成的物象清晰度不等,即使屈光不正得到矫正,屈光参差所造成的物象大小仍然不等,致使双眼物象不易或不能融合为一,视皮质中枢只能抑制屈光不正较大眼睛的物象,日久遂发生弱视,这类弱视也是功能性的,因而是可逆的。
3
屈光不正性弱视
多为双眼性,发生在高度远视、近视及散光而未戴矫正眼镜的儿童或成年人。双眼视力相等或相似,并无双眼物像融合机能障碍,故不引起黄斑功能性抑制。
4
形觉剥夺性弱视
在婴儿期,由于上睑下垂,角膜混浊,先天性白内障或因眼睑手术后遮盖时间太长等原因,使光刺激不能进入眼球,妨碍或阻断黄斑接受形觉刺激,因而产生了弱视。
5
先天性弱视
包括器质性弱视,如新生儿视网膜、黄斑、视路出血;有些先天性弱视继发于眼球震颤。
弱视的成因
眼睛是光的感觉器官。就像是一台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是镜头,能够聚焦成像,眼内的视网膜相当于胶卷底片,能接受物像,外界的景物发出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等聚焦后投影到视网膜上显出景物的影像。
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将影像变成讯息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再经过大脑皮层的综合分析产生视觉,使我们看清了景物。
如果以上任何一部分出现了故障,就会影响我们的视力。视力是一种发育性的感知功能,是在出生后通过适当的视觉刺激后逐步发育正常。如果在视觉发育过程中,由于斜视、远视、近视、散光等屈光不正的存在及先天性白内障等因素,无法使视觉细胞获得充分的刺激,使视觉通路发育受到影响,即可发生为弱视。因此,当双眼矫正视力≤0.9时,又没有找到任何足以解释视力下降的器质性病变,即为弱视。弱视可为单眼,也可为双眼。
弱视能康复吗?
5-8岁是儿童弱视康复的黄金期,如果在此年龄段内经过有效训练,大多数孩子的弱视都有望康复。如果超过8岁、过了视觉发育敏感期,康复难度就大了;如果超过12岁、视觉发育成熟后再康复就很难了。因此,弱视能否治愈关键在于弱视能否及早发现并在黄金期内得到有效训练。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