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检查视力,常会听到医生说弱视、屈光不正,二者是一回事吗?如何防治?听听权威眼科专家怎么说!
弱视≠屈光不正
虽然都是看不清,但弱视跟远视、近视等屈光不正并不一样。屈光不正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而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它包括远视、近视及散光。弱视则是在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屈光不正是可以被矫正的,通过配戴合适度数的眼镜,都可以矫正到正常同龄人的视力。而弱视不管通过任何光学手段,就是戴了眼镜都不能使视力达到正常同龄人的水平。
弱视的视力之所以不能被矫正,是因为视觉中枢限制了弱视眼能看清的最好水平。好的眼睛就好像高端的单反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分辨率很高,细节很清楚。而弱视的眼睛就像是比较低配的手机前置相机,拍出的照片分辨率低,成像模糊不清,甚至有一些物体可能拥挤在一起。这两个相机的镜头可能都是好的,但是因为内置的处理器规格不同导致对同样的景象分辨率不同,这个处理器就好像我们的视觉中枢。所以,如果不升级或提高处理器性能的话,加再多额外的镜片都不能使它的分辨率提高。
弱视治疗有个关键期
想要避免这种终身无法治疗的遗憾,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我们的视力是在出生以后逐步发育提高的,就像身高、体重一样,这个时期被称为视觉系统发育的敏感期,大约指从出生到10岁左右,其中0~2岁最为关键。如果能及早发现弱视,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进行有效治疗,弱视患者的视觉功能是完全可以康复的。
人眼发育过程与年龄和视物生理需求有密切关系,人眼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几年中,视觉系统会发生巨大变化。眼睛和脑部快速而流畅的变化使视觉发育正常。了解这一过程对于正确保护儿童的眼睛极为重要。
7岁前儿童的正常生理发育期,需要合理保护,应注意以下几点:
1、婴儿期是视觉发育敏感的时期,长期用纱巾或布遮盖住孩子的整个脸面(有些家长在户外带孩子活动时,为了少受风、尘土等的侵入)就有可能眼睛得不到正常的光线刺激,造成双眼或单眼的视力异常;可以选择合适的天气和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2、白天宝宝户外活动,如果阳光很强烈要给宝宝带上帽子或撑把伞。如果眼睛长时间地暴露在阳光下,强光或有害光线刺激宝宝的眼睛,增加以后患白内障的几率。
3、宝宝出生时和生后6个月将进行专业的眼科检查;此后,每次健康体检都应当检查眼睛和视力。孩子3岁或3岁半时,要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定期检查眼睛能早期发现孩子眼睛或视力的问题,所以妈妈应当每隔半年请专业的眼科医生为宝宝检查眼睛和视力。
4、刚出生几个月的宝宝在靠近鼻根的眼角处会堆积眼屎。这些分泌物常常擦掉了以后,一会儿又生出来。其实这些分泌物大部分都是眼泪,因为新生儿的鼻泪管较狭窄或堵塞引起的。在婴儿5个月左右时会自然消失,不必担心。
如果这些眼屎太多了好象蓄脓一般的黄,同时眼结膜有充血现象,这是疾病的现象,医院检查。平常可在两眼内赀处轻轻按摩,以帮助排泄与刺激鼻泪管发育。婴幼儿应有专用的毛巾和脸盆,流水洗脸更好,以防感染眼病。
5、不能让宝宝过早接触电脑、电视、手机等一些有害光的电子产品,不利于眼球正常发育;选择读物、画刊时字体在3号字以上为宜,且纸张白而无反光、画面清晰度高。
6、当宝宝进入幼儿期活动增多,家长应多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