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斜视弱视
远视弱视
弱视专家
孩子弱视
弱视矫正
预防弱视

高级保健医课件12幼儿常见疾病及多发病管

点击上方蓝字,了解更多精彩内容高级保健医保健医课件12:幼儿常见疾病及多发病管理

指鼻腔、咽或喉部炎症的总称。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俗称“感冒

1.常见病因:70%~80%由病毒引起,少数由细菌引起。据统计低龄幼儿每年平均感冒次数可高达6~10次。病原体通过飞沫、直接接触等途径传入。

2.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咽痛、眼红等,重症高热、咳嗽、全身不适。可伴有呕吐及腹泻。过程一般需3~5天。

3.处理:(1)感冒时孩子要多饮水、多体息,注意合理营养;饮食宜清淡,易消化。(2)高热时注意物理降温,衣着宽松,切忌“捂汗”;用水温低于体温1℃的温水洗澡或擦浴;也可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用干毛巾包裹的冰水袋降温。当体温高达39℃以上,可用退热药进行药物降温。(3)感冒时不要滥用抗生素,应根据医生的医嘱用药。(4)感冒时可服用维生素C、清热解毒中药。(5)在流感流行季节,应及时隔离病儿,加强环境消毒。

4.预防(1)适时增减衣服,根据不同季节增减衣服。如遵循春捂秋冻”的古训,初春乍暖时,不要急于给幼儿减衣,气温骤降时,要及时添衣。幼儿活动时,注意减衣,避免出汗后受凉。(2)均衡营养,增强体质:经常户外活动,加强体格锻炼,保证膳食均衡,营养合理。(3)注意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剪指甲;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勤晒被褥和换衣裳。(4)避免交叉感染机会,预防性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照射半小时。

扁桃体炎是扁桃体的炎症,属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

1.常见病因:

扁桃体炎的致病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其他如葡萄球菌以及病毒等也可引起。病原体通过飞沫、直接接触等途径传入,当人体因劳累、受凉或其他原因而致抵抗力减弱时,病原体迅速繁殖而引起发病。

2.临床特征:

症状轻重不一。由病毒引起者,局部及全身症状皆较轻,扁桃体充血,表面无渗出物。由细菌所致者症状较重,起病较急,可有恶寒及高热,体温可达℃。幼儿可因高热而抽搐。咽痛明显,吞咽时尤重,甚至可放射到耳部。病程约7天左右。

3.处理:

(1)急性扁桃体炎有传染性,应适当隔离。发热处理同上呼吸道感染。(2)本病可应用抗菌素治疗,疗效较好。经2~3日治疗后如病情无好转,医院复诊。(3)当患儿热高抽搐时,切忌慌张,先使患儿躺平将衣领解开,松开衣服,头侧向一边,防止呕吐物吸入;脱掉衣服降低体温;刺激人中、合谷穴止痉,医院急诊治疗(4)应注意休息、通大便、多饮水、温或冷流质食物、漱口药水等,多数患者可在1周左右恢复

4.预防:

(1)注意口腔清洁及个人卫生疲劳(2)加强体格锻炼、合理营养,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疲劳。

急性支气管炎是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所致的支气管黏膜炎症。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往往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也常是肺炎的早期表现。

1.常见病因:

引起本病可以是病毒,也有细菌感染。如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细菌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病毒和细菌可以直接感染气管一支气管,也可先上呼吸道感染,再发展至本病。

2.临床特征:

往往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鼻塞、不适、低热、咳嗽等。然后发展为剧烈咳嗽,有时有喘。明显的脓痰提示细菌感染。发热38℃以上,可持续35天。持续发热提示肺炎可能。

3.处理:

(1)应让儿童休息,至体温正常。(2)发热期间应鼓励患儿喝水。体温高时,应注意物理降温,可用退热药,热退汗多时应及时更换潮湿衣服。3)密切观察呼吸次数和胸凹陷、喉喘鸣情况。如发现1-5岁儿童呼吸≥40次/分,或有胸凹陷、喉喘鸣,医院,疑患了肺炎。

4.预防:

与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相同。患上呼吸道感染时,应及时就诊治疗,避免延误发展成急性支气管炎。

腹泻,是年幼儿童常见的胃肠道疾病,表现为以腹泻、呕吐为主的胃肠道功能紊乱,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

1.常见病因:

致病因素分为感染及非感染性腹泻。肠道内感染以病毒和细菌感染最常见。病毒性腹泻多发生在秋冬季,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细菌性腹泻多发生在夏季,主要有致腹泻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非感染性腹泻主要见于饮食不当,受凉,天气过热,牛奶或大豆蛋白过敏等。

2.临床特征:

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一般≥4次/天,大便稀、或蛋花汤样或水样,有时有脓血、粘液或泡沫,伴有呕吐,有时发热,腹泻严重时可伴有脱水现象主要表现为尿少或无尿,口干、甚至眼窝塌陷、皮肤弹性差。

3.处理:

(1)无论什么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水样便腹泻,都需要补充大便中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给予口服补液盐(ORS),ORS中含盐、糖、碱成分,按说明配制,2岁小儿每次稀便后补充50-毫升,≥2岁,每次稀便后补充-毫升。如果没有口服补液盐,就给予自制的米汤、菜汤、面汤等(似眼泪水的咸度即可),腹泻的大便次数和量多,就多补充

(2)饮食要易消化,以半流质食物为好,可以选择米粥,可少量多餐。无论何种类型的腹泻,都要坚持继续进食,以免造成营养不良

(3)2-5岁腹泻小儿给予补锌。

(4)如有下列情况之①护理3日不见好转;②出现发热;③大便有脓血或粘液;④患儿精神差、嗜睡、不吃不喝,或出现脱水现象如尿少、口干等,医院就诊。

4.预防:

(1)合理膳食,注意根据季节安排小儿膳食。

(2)保证食品安全、卫生,不提供过期、变质、生冷或污染食物。

(3)餐具要消毒。

(4)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清水给儿童洗手,保育员在护理或喂养儿童前要洗手。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5)及时处理儿童粪便,腹泻患儿的用品、呕吐物、粪便应严格消毒处理。

营养不良又称能量一蛋白质营养不良,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分别根据按年龄的体重、按年龄的身长(身高)和按身长(身高)的体重进行评估,将营养不良的儿童分类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

1.常见病因:

喂养不当,如乳类摄入量不足、未适时或适当地进行食物转换;进食不规律、偏食挑食;疾病因素,如迁延性腹泻、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慢性疾病及先天畸形;早产、双胎、出生低体重易引起营养不良。

2.临床特征:首先表现为体重不增,继而体重下降,消瘦,皮下脂肪和肌肉逐渐减少或消失,皮肤干燥、苍白逐渐失去弹性。皮下脂肪减少首先在腹部,然后是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可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的表现。

3.处理:主要通过治疗原发疾病,逐步增加热能、蛋白质和各种营养素摄入,帮助消化,补充微量营养素,如铁、锌等措施,达到治疗目的。

4.预防(1)合理安排膳食,保证乳类、米面、鱼瘦肉、蔬菜水果四大类食物均衡营养,按时进餐,培养儿童良好的进食习惯。(2)合理安排生活制度,加强户外活动。(3)定期监测体重、身长/身高,及时发现体重增长不良或生长迟缓,及早分析原因并进行个体化指导,改善膳食营养,纠正不良进食行为习惯。(4)及时、积极治疗反复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及影响营养和体格生长的慢性疾病。积极治疗可矫治的严重先天畸形。

单纯性肥胖是由于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1.常见病因:

进食过多,膳食结构不合理,如常喝饮料,吃油炸食品等;运动量不足,常静坐看电视玩游戏等与遗传、内分泌及出生时体重过大或体重过轻(小于胎龄儿)有关。

2.临床特征:

体重明显超过同年龄或同身高儿童的平均水平,皮下脂肪丰满,腹部膨隆下垂,严重者胸腹、臀部和大腿皮肤有白纹或紫纹;体重过重使下肢负荷过度可致膝外翻和扁平足。有的性发育较早。

3.处理:

不能使用饥饿、药物等影响儿童健康的减重施,主要通过合理膳食,控制过度摄食,控制体重增长速度;加强运动和体格锻炼等措施进行干预。

4.预防:

(1)定期监测体格生长情况,控制体重过度增长;(2)均衡膳食,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进食,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3)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多进行户外活动,每日观看电视或电子媒体时间控制在每天30分钟以内。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常见病因:

先天体内铁储备不足,如早产、双胎或多胎;铁摄入不足,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生长发育过快;铁吸收障碍或铁丢失过多。

2.临床特征:

表现为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粘膜及甲床较明显,易疲乏、不爱活动,食欲降低等。

3.处理:

(1)合理膳食,保证均衡营养,给予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猪、牛肉)、动物肝脏、黑木耳等,荤素搭配利于铁的吸收。(2)避免感染,去除病因,纠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给予含咖啡因饮料、茶等,治疗慢性失血性疾病,如钩虫病、牛奶蛋白过敏等(3)根据医生医嘱给予铁剂治疗,注意牛奶、茶、咖啡可影响铁的吸收,不能与铁剂同服;服用铁剂后可食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果汁,以促进铁的吸收。

4.预防:

(1)注意膳食合理拾配,保证均衡营养,纠正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鼓励荤素搭配,多进食富含铁的食物(见上),限制或不给予包装的饮料、泡面等食物,不提供富含咖啡因和鞣酸的咖啡、茶等饮料。(2)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避免寄生虫感染。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其特征。

1.常见病因:

包括日光照射不足、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冬季;生长过快,早产、双胎或多胎儿宫内储备不足;慢性消化道疾患、肝肾疾病;服用抗惊厥药、激素引起维生素D不足。

2.临床特征:

幼儿期主要由于骨质疏松或骨软化导致骨痛、关节、肌肉酸痛,肌肉无力;严重者有佝偻病表现如鸡胸、漏斗胸、“x”或”0”型腿;免疫力低下,反复呼吸道感染;有的有低钙血症的表现,如手足搐搦。

3.处理:

(1)按照医生医嘱给予维生素D制剂治疗,同时补充钙剂;(2)对已有骨骼畸形的儿童除补充维生素D治疗外,应加强体格锻炼,如胸部畸形可作俯卧位扩胸运动,下肢畸形可作肌肉按摩等。(3)预防(1)充足的阳光照射可使儿童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保证一定时间量的户外活动;(2)在阴雨、雾霾天气及冬春季节,应给于预防量的维生素D(国际单位/天)和钙剂;在夏秋季节,日光充足、皮肤裸露、户外活动多,可暂停或减量补充。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

1.病因:

为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睑结膜,可有充血及血管模糊、乳头肥大、滤泡增生、角膜血管翳、最后瘢痕形成。2.临床特征:

潜伏期5-14天,多为急性发病,有异物感,畏光,流泪,较多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慢性期可无任何不适或仅觉眼易疲劳,如重复感染,可留有后遗症,如睑内翻、倒睫、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

3.预防:

沙眼衣原体常附在病人眼的分泌物中,任何与此分泌物接触的情况均可造成沙眼传播感染的机会。(1)应加强宣传教育,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不用手揉眼。(2)不用公用脸盆、毛巾,手帕一人一巾,每日消毒。(3)注意环境卫生、水源清洁。

结膜炎是结膜组织在外界和机体自身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炎性反应的统称。

1.病因:

可以是细菌、病毒、衣原体及真菌感染导致,也可以是过敏引起的变态反应。

2.临床特征:

表现为结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患眼异物感、烧灼感、眼睑沉重、分泌物增多,当病变累及角膜时可出现畏光、流泪及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3.预防:

结膜炎多是接触传染。(1)应提倡勤洗手,避免随意揉眼。(2)提倡流水洗脸,毛巾、手帕一人一巾每日清洗消毒。(3)传染性结膜炎患者应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更不允许到公共游泳区游泳。

视力不良又称为视力低下或视力低常,指裸眼远视力达不到正常标准。视力低下以单眼判断,裸眼视力达不到正常标准的眼,统称为视力低下眼。我国儿童正常远视力的设置标准为:3岁0.5,4岁0.7,5岁0.8,≥6岁1.0

1.病因:

(1)光污染,白色墙壁和纸张过度反射光线,刺激儿童的眼睛。(2)读写姿势不正确,坐姿、握笔等姿势不正确,眼睛离书本距离太近。(3)用眼不卫生,看书时间过长、看电视、电子游戏时间长,趴床上看书等。(4)环境设施设备不达标,课桌椅或高或低;采光或照明设备不够;没有窗帘或园内绿化不达标,孩子在阳光直射时看图书、画画写字等。

2.临床特征:

表现为经常揉眼怕光,眼球运动不致;眼睛有红丝,眯眼或斜眼看东西,或歪头看东西,看书有困难,看电视离得很近,看不清远处的东西或黑板上的字;瞳孔后出现白色的东西(视网膜母细胞瘤)。

3.预防:

(1)注意眼睛的保健。(2)加强体格锻炼,尤其是室外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3)注意营养补充尤其是维生素B、矿物质。(4)习惯矫正①养成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眼与书本之间应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离;②看书与写字时,光线应适度,不宜过强或过暗,光线应从左前方射来,以免手的阴影妨碍视线③看书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眼睛过度疲劳;④教育儿童改正不合理的用眼习惯,如趴在桌上、歪头看书或写字,躺在床上看书,吃饭时看书等(5)消除眼疲劳,经常做眼保健操。(6)早发现,早治疗,学龄前是治疗弱视的最佳时机,以不晚于4岁为佳。

鼻出血血液从前鼻孔或后鼻孔流出称为鼻衄,也称鼻出血。

1.病因:

局部原因中以挖鼻导致鼻出血最为常见,尤其当气温干燥或儿童高热时。全身原因多见于血液病、血小板减少症等可引起。

2.临床特征:

血液可从前鼻孔流出,也有从后鼻孔流人咽部,或前后鼻孔同时出血。

3.预防:

(1)保持房间的安静、清洁,室内空气清新,适当开窗通风换气,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湿度应≥60%。(2)感冒流涕时,勿用力擤鼻。(3)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3)纠正儿童挖鼻、揉鼻、好奇放置异物等易导致黏膜损伤的不良习惯。

鼻炎即鼻腔炎性疾病,鼻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渗出、增生、萎缩或坏死等改变。

1.病因:

是病毒、细菌、导致过敏的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的炎症。病毒是首要病因,其次是吸入的花粉、尘螨,食入的牛奶、蛋类等。

2.临床特征:

表现为鼻塞、多涕、嗅觉下降,晨起连续打喷嚏、流鼻水。鼻塞是间歇性、交替性,白天、天热活动时鼻塞减轻,而静坐或寒冷时加重;鼻涕为粘液或粘脓性

3.预防:

(1)注意环境清洁、空气流通,勤洗晒衣被避免过敏原,如花粉、尘螨;(2)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3)其余见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1.病因: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等。

2.临床特征:

临床上以耳痛、耳内流脓、鼓膜充血、穿孔为特点。可有畏寒、发热、疲乏、食欲减退。幼儿不能陈述病情,常表抓耳摇头、哭闹不安。

3.预防:

(1)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增强体质;(2如有上呼吸道感染或鼻炎症状,尤其是流脓涕时,应积极治疗,避免发展导致化脓性中耳炎;(3)一旦诊断为化脓性中耳炎,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务求彻底治愈。

龋齿俗称虫牙、蛀牙,也称龋病,是儿童常见的口腔细菌性疾病。

1.病因:

主要因素包括细菌、口腔环境、牙齿和时间。细菌是龋齿发生的必要条件;口腔环境主要是食物和唾液;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和组织结构与龋齿有直接关系;从初期龋到临床形成龋洞一般需1.5~2年。

2.临床特征:

初期表现为白垩色斑块,以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窝沟处呈浸墨状弥散,中龋、深龋有明显龋洞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

3.预防:

防龋工作应从乳牙一萌出就开始。(1)早晚刷牙、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睡前刷牙更重要;采用“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到,牙齿咬面莫忘掉”的刷牙方法。幼儿牙刷应毛质软,刷毛与牙面呈度斜角,每个部位复刷10次,每次刷2-3分钟。刷牙后毛刷竖立向上放置,每3个月换新牙刷。(2)当幼儿学会吐出漱口水后,可用含氟牙膏,也可用茶水含漱:0.5克茶叶+开水,冷却后备用,每次10m饭后含漱。(3)少吃含糖分高的食物,临睡前不吃零食;(4)六龄齿窝沟;(5)常参加体育锻炼,定期检查口腔,早发现,早治疗;(6)注意补充维生素D、钙,平时饮食均衡。

蛔虫病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是儿童最常见的寄生虫病。

1.流行病学:

蛔虫雌雄异体,成虫呈圆柱形,似蚯蚓。蛔虫病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生吃未经洗净且附有感染性虫卵的食物或有感染的手取食是感染的主要途径,虫卵也可随飞扬的尘土被吸入咽下。环境卫生差、个人卫生差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2.临床特征:

常见症状有脐周痛、食欲不振、善饥或厌食、腹泻、便秘等,儿童可有流涎、磨牙、烦躁不安等,重者出现营养不良。可以并发胆道蛔虫症和蝈虫性肠等。

3.预防:

(1)改善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2)对蛔虫感染儿童进行驱虫治疗。驱虫时间宜在感染高峰之后的秋、冬季节,学龄前儿童可采用集体服药。对蛔虫感染儿童最好隔3~6个月再给药。(3)注意饮食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减少感染机会。

蛲虫病蛲虫病是蠕形驻肠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下端至直肠所致的一种儿童常见寄生虫病,尤其以幼儿期多见

1.流行病学:

蛲虫成虫细小,乳白色,雌雄异体。蛲虫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感染性虫卵可散落在衣裤、被褥玩具或食物上,抵抗力强,在室内一般可存活3周,经吞食或空气吸入等方式传播。

2.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症状是肛周、会阴皮肤剧烈瘙痒,以夜间为主,伴睡眠不安,局部皮肤可发生皮炎和继发性感染,还可见焦虑不安、夜惊、食欲减退等。

3.预防:

(1)注意卫生,不穿开裆裤,饭前便后洗手不咬手指,勤剪指甲。(2)室内空气紫外线消毒,阳光下暴晒衣物。(3)勤换勤洗内裤,如已有感染绕虫儿童,采用煮沸法杀灭虫卵,即将床单、内裤收入盆内开水烫过或者煮沸消毒以杀灭虫卵,避免重复感染。(4)必要时药物驱虫治疗,便后、睡前涂蛲虫膏止痒杀虫,晨起洗手。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和易反复发作等特点

1.病因:

湿疹病因复杂,内外因相互作用。过敏体质是重要发病因素,与遗传有关。而某些食物如牛奶、蛋、花生等,及日光、湿热、干燥、搔抓、人造纤维等因素均可诱发湿疹,或使湿疹加重。

2.临床特征:

成片的红斑和丘疹,或是肉眼可见的水疱,严重时出现大片渗液及糜烂;亚急性状态,渗液减少并结痂,皮损处由鲜红变成暗红;慢性状态,渗液更少或完全干燥而结痂,在皮纹尤其活动程度较大的部位,容易发生裂口,长期摩擦搔抓引起显著的苔藓样化。

3.预防:

(1)避免室内尘螨,如定期用热水清洗枕套床单等;开窗通气降低室内潮湿度;(2)避免食用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牛奶、蛋、虾等。由于个体差异,引起过敏的食物不同,应寻找过敏源;(3)避免其他触发因素如毛织品、过冷过热、多汗、含香料或防腐剂的护肤品、动物毛皮等;(4)温水沐浴不超过1次/日,时间≤5-10分钟,不用碱性、脱脂活性大的肥皂或浴液,可用油包水型的保湿、润肤剂,避免使用含香料和防腐剂的产品。

脓疱疹脓疱疹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也称脓疱疮,俗称黄水疮。

1.病因:

由于细菌感染引起,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溶血性链球菌所致。

2.临床特征:

表现为浅在性脓疱与脓痂。好发于口周、鼻周及四肢外露部位,具有接触传染性,能自身接种,不断向四周扩展。多见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学龄前儿童重症感染者可致败血症。

3.预防:

加强卫生宣教;注意皮肤清洁,夏季勤洗澡、勤换衣,消毒日常用具;及时治疗痱子、湿疹及其他瘙痒性皮肤病;托幼园所中加强预检,发现患者及时隔离治疗。

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1.病因:

荨麻疹的病因非常复杂。常见原因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药物;物理因素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和内分泌改变遗传因素等。

2.临床特征:

皮肤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皮疹反复成批发生,以傍晚发作者多见。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部分有头痛、腹痛、腹泻及胸闷、不适、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

3.预防:

寻找过敏源,力求避免引起荨麻疹的因素。如,应积极治疗感染病灶,防治肠道寄生虫,预防虫咬不吃引起过敏的食物;减少接触易发生过敏的物品。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痱子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

1.病因:

由于环境中气温高、湿度大,出汗过多,汗腺导管变窄或阻塞导致汗液潴留、致周围发炎,形成丘疹水疱或脓疱。

2.临床特征:

易发生于面、颈、躯干、腿内侧,尤其是皮肤皱襞部位,为密集分布的丘疹或非炎症性水疱,出汗后明显增多,有的周围有轻度红晕,有时丘疹顶端有针头大小浅表脓疱。自觉轻度烧灼、刺痒感。

3.预防:

(1)做好防暑降温,保持室内通风、凉爽,以减少出汗和利于汗液蒸发;(2)衣着宜宽大,便于汗液蒸发。及时更换潮湿衣服。(3)重视皮肤清洁,用温水勤洗澡。(4)皮肤清洁后涂爽身粉在皮肤皱折处等好发部位。(5)痱子发生后,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END

  

  -扫码联系刘老师-

家长获取更多3-6岁幼儿保健知识

保健老师学习3-6岁幼儿园保健工作

点击此处:了解考取高级保健医相关信息。点击“查看原文”获取本课件视频教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roulz.com/hzrs/11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