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诸城西南关圩子外是一个热闹的集市。诸城一般八乡里社才有一个集,特大的集市只有进关才有。
古代,诸城西南关
进关都是土路,每逢五排十赶诸城大集,有步行挽着篮子的,有推小推车的,还有的赶着大车。大车前有个骡子拉着。集市上的东西还真不少,大集就在邞淇河畔露天的,有买菜的,卖水果的;还有卖韭菜盒子、卖酱菜的,卖鲜鱼…
古代诸城西南关外集市
一般秋冬两季集市上总少不了卖糖葫芦的,两边围着些小孩子。往北牛马牲口市,会拴着些牛呀羊啊,谈好价钱,必须找经纪人把手伸进袖子攥指头。那个时候吃的主要是压榨的香油,豆油,都是土法压榨。家里有带着葫芦去打的,也有带着土陶罐的。
养家糊口太难了,从诸城东南乡进县城挑担子近百里地。
生活用品里的和面的盆,碗也都会有摆的。不过都是质量不太好,烧制的比较粗糙的泥陶的。
每天都有许多赶马车的拉车的人来到这里。由于天气寒冷,他们常常需要一些热气腾腾的食物来抗寒充饥。于是,老汤锅便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在诸城西圩子外喝老汤锅,大多数是都是赶脚的人。
诸城老县城的百姓流传着几句顺口溜说“山东名吃多,顶好两口锅,潍县的朝天锅,抵不过诸城的老汤锅”。据说从明朝末年诸城人就在西圩子外开设老汤锅,至今已有年的历史。
老汤锅是一种用老汤煮肉的传统美食,这种做法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据說是,最早源于明朝邑人臧尔昌在西南门外,冬季大雪封地接近年关的时候,支大锅熬牛骨杂碎汤给佃户穷人能喝上一碗热汤暖身,南门里太古园臧大善人犒劳租地佃户和庄头的,后因味道鲜美而改良的老锅汤。后来小商贩们熬老汤锅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开设老汤锅,主要有驴肉老汤锅、羊肉老汤锅、牛肉老汤锅三大类。各类之间不能混杂,一旦混杂了老汤,煮出来的肉和汤就会失去原味,等于“砸了锅”。
商贩们支上简易的老锅汤,放上大骨杂碎,倒上邞淇河水就能卖几个铜板。
首先要选用上等的带骨驴肉、带骨羊肉或带骨头牛肉,然后将其放入老汤中慢慢炖煮。老汤是经过多次煮肉后留下的汤汁,越老越香,因此被称为“百年老汤”。在炖煮的过程中,还要早早上加入邞淇河的甘甜的冰河水水,以增加肉的香味,因城内全是懒水不能用。
老汤锅的味道十分鲜美,肉质鲜嫩多汁,入口即化。在赶马车的拉车的人中,老汤锅深受欢迎,他们常常会带着干粮来到老汤锅摊位前,点上一份热腾腾的老汤锅,打上2两地瓜干子酒,一边吃一边喝,十分满足。
那时候,十里八乡都来赶集。
老汤锅以味美价廉、风味独特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它煮出来的肉肥而不腻,瘦而不腥,再配上五香佐料及芜菜、韭青等青头,味道十分鲜美。每逢集市,农民百姓、小商小贩,带着干粮围坐在老汤锅旁,每人买上一瓦盆热腾腾的老汤,泡上干粮,连吃带喝,最后无不以“花钱少,吃的饱,味道好”而满意离去。
有铺子的老汤锅,就厉害了,相当于大酒店了。
老汤锅吸引人的关键在于“老汤”。“老汤”就是上次煮肉的汤,下次煮肉再掺上水用,这样继续下去,使用愈久,汤味愈醇;故有“百年老汤金不换”之说。
年日寇进犯诸城时,城里有一家老汤锅的掌柜外出避难,携带的唯一财产是两油篓祖辈流传下来的老汤。后来他的两个儿子分家,又把这份老汤一分为二,作为传家宝留给后代。
现在,都改了,不用泥瓦盆子喝老汤锅了。
除了美味可口,老汤锅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诸城,老汤锅被视为铺子的传家宝,许多老汤铺子都会保留一份老汤,并将其老汤锅的制作过程也体现了诸城人的匠心精神,他们对食材的选择、火候的掌握、调料的搭配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力求将做到极致。
传到了诸城泊里也有多年了,发扬光大。现泊里属于胶南。
如今,老汤锅已经成为了诸城的一道特色美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代表着诸城人民的勤劳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