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是一种“抢救性”眼病,年龄越小、发现越早,患者治疗效果就越好。一般来说,3至9岁治疗效果最好,12岁以上治疗难度将大大增加。因此,如果弱视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科学的治疗,错过最佳治愈时期,造成视觉功能衰退,影响视觉发育,对孩子日后的生活、学习、就业将产生严重影响。
多种致病因素可能导致弱视
弱视是指在视觉发育期,由于异常的视觉经验,造成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同龄人群,临床检查无可见器质性病变。弱视不同于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状态,后者的裸眼视力(即不戴镜视力)虽然差,但通过配戴眼镜矫正后,可以看清远近物象;而弱视不仅裸眼视力差,哪怕戴上了度数合适的眼镜,仍然看不清楚。
初生宝宝视力很低,只有光感,他们是看不清东西的,在经过反复的视觉刺激后,宝宝的视力发育逐渐趋于完善。各年龄段儿童正常视力参考值下限为:3岁约0.5,4至5岁约0.6,6岁约0.7,7岁及以上儿童0.8及以上,也就是成人正常的视力水平。
在视觉发育期,双眼要接受清晰的且形状、大小、颜色、速度等相似的视觉信息,使双眼能够同步发育,如果在视觉发育期双眼接受异常的视觉经验,就会产生弱视。常见的接受异常视觉经验原因包括:斜视、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形觉剥夺。
通过4个特征及早发现弱视
孩子出生后至少每年应做一次眼健康检查和视觉功能发育评估,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4个特征及早发现孩子弱视的蛛丝马迹。
1、对光的反应。新生儿期的宝宝已经有了光感,当用光照射眼睛时,他会出现闭眼、皱眉等反应,如果在光照下宝宝毫无反应,则应警惕是否存在视力障碍问题。
2、眨眼等保护反应。当眼前有物体突然靠近时,人的本能反应是眨一下眼睛。宝宝出生后一两个月,就应该已具备这种保护性反应,如果宝宝出生两月还不具备该反应,就有可能视力出现了问题。
3、眼睛是否随眼前物体的移动而转动。让小宝宝处于仰卧位,拿一个红球在他的脸上方约20厘米处轻轻晃动,一般满1月龄的宝宝已经可以注意到,并且眼睛跟着红球移动过中线;满3月龄时已经能用眼睛和头追随眼前的红球移动度。如果宝宝长到5月龄,还不能随眼前物体的移动而转动眼球,则提示视力可能较差。
4、是否喜欢斜眼或近距离视物。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看东西时总是眯眼、皱眉、歪头,看电视越走越近,两眼不能看同一方向,则需提高警惕。
如果发现孩子的眼睛和视力异常,应及医院就诊检查。如果明确眼睛结构没有问题,戴上合适度数的眼镜矫正,视力仍低于同龄儿童,并且在视觉发育期有接受异常的视觉经验,则可以确定为弱视。
视觉训练帮孩子获得好视力
目前对弱视的治疗主要有四种方法,即光学矫正、遮盖治疗、药物压抑疗法和双眼视觉训练。弱视治疗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因此家长引导孩子积极配合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弱视治疗过程中执行正确的视觉训练方案且配合度高的患者,大多数能缩短疗程并获得很好的疗效。
给近视孩子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